查看原文
其他

情欲米老鼠,拯救迪士尼

老谈 拾文化 2024-02-01

作者:老谈



迪士尼的法务部虽然号称“西半球最强”,但既然米老鼠的版权已于今年到期,那么,凡事就由不得他了。


君不见,各路创作者早已磨刀霍霍,开始了对米老鼠IP的二创。“恐怖米老鼠”的游戏已经上线,估计,米奇元素的色情片,也已经在路上了。


这叫什么?蓄谋已久、蓄谋已久啊同志们,同志们改造的是米老鼠,挑衅的则是迪士尼。


照理说,米老鼠的版权于1984年就应该回归人民的怀抱,万恶的资本家通过不择手段,硬生生又霸占了它40年。


(注:图中英文“公共领域”的意思)


可谁没年轻过呢,年轻时的迪士尼不但受过压迫——米老鼠便是他反抗强权的证明;也曾低俗庸俗过,同理,米老鼠也是其低俗的见证。


今天的创作者对于米奇成人化的改造,根源竟是在迪士尼那儿。这是一个风水轮流转的故事。



01


当后人谈论起沃尔特·迪士尼时,总会不由自主说一句话:一切始于一只老鼠。


众所周知,这只老鼠就是米老鼠。但实际上,米老鼠出道之前,动画圈内出现过一只叫“奥斯华”的兔子,那亦是沃尔特·迪士尼的心血之作。



奥斯华诞生于1927年,一经推出即受到人们的喜欢。鉴于它与日俱增的人气,迪士尼要求公司增加制作预算。


这只兔子的版权并不归他,而是属于环球影业。听罢迪士尼的要求,环球影业笑了笑,然后,反手就把预算缩减了20%。


本着“杀人必补刀”的原则,环球还买通了迪士尼工作室的其余成员,鼓动他们集体反水。总之,一通骚操作下来,迪士尼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今天的米老鼠往往象征着快乐、童趣与希望,但它的诞生,是一个暗黑的复仇故事。通过塑造它,迪士尼想对世人说:“不是证明我有多了不起,而是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幸运兔旁落他人的事实,让迪士尼明白一个道理:永远不能受制于人。所以,创作米奇这一IP时,一方面,他本人包办了所有工作,甚至,连米奇的配音也由迪士尼亲自负责。另一方面,他对米奇版权的保护,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如今,即便再替迪士尼说话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沃尔特本人的一生和迪士尼历史上的任何一起事件,均能在此事(即环球的拆台事件)找到解释的根源。


有人则把今天迪士尼公司外交方面的“成功策略”,精炼成了三句话:谈判态度强硬,谈判价格低廉,继续集权控制。


谁给了迪士尼强硬的勇气?毫无疑问,正是米老鼠。


后来,迪士尼果然拿回了“失去的东西”。2006年2月,迪士尼与环球达成协议,要回了奥斯华的版权。


彼时,沃尔特早已去世多年。或许,他正骄傲地等待着儿孙“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


很多人将米老鼠看成奥斯华幸运兔的孪生兄弟,从表面上看,二者的确有很多相似性,但借用一句广告词:唯一的不同,是处处都不同。



沃尔特在创作这一IP时曾经说过:“我想我们应该感谢卓别林,是他给了我创造米奇的灵感。”米老鼠身穿背带裤、脚踩大头鞋,尤其是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样子,据说,正是借鉴的卓别林的形象。



当年米老鼠被创作的当口,恰逢美国人查尔斯·林德伯格开着大飞机飞跃大西洋,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林德伯格因此被美帝人民视作“民族英雄”。而米奇的首次亮相,是在一部叫《疯狂的飞机》的无声短片中。这绝不是巧合。



以上的特质都是那只兔子所不具备的。所以,浓眉大眼的米老鼠,一开始就不纯良,剖开它的内里,是一颗炽热的、坚定的、诚挚的“美国心”。


后来的米老鼠,与卡迪拉克、猫王、梦露一起,象征着“美国精神”,变成美国整体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因为代表了“美国精神”,外加米老鼠被创造出来的1928年(经济大萧条、“二战”将要打响),世界风云变幻。所以,米奇进口到别的国家时,即便没有表现出来狰狞的样子,却好像自带浓重的火药味道。



02


沃尔特·迪士尼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爱国者,可想而知,他所创造的米奇等角色,也绝不是什么与世无争、生活在架空世界里的卡通形象。


“二战”期间,米奇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相关的宣传图册里。比如,在某张海报里,身穿飞行员制服的它,竖起大拇指,信誓旦旦地告诉美国人民:“你买他们(即战时债券),我们就会驾驶他们飞行。”



当骄傲的米奇降临到别的国家时,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文化入侵。


一些文化产业相对牛逼的国家,比如日本,又岂容一只小小的老鼠横行?


一九三0年代,当米老鼠首次传入日本时,由于当时的著作权观念尚未普及,日本本土艺术家遂肆无忌惮地对这只老鼠进行改造,让它手执武士刀、背插日章旗,赋予米奇“日本化”的形象特征。



再之后,因为军国主义的盛行,日本国甚至容不下“去美国化”的米老鼠。


譬如,1936年改编的某部动画片,将其塑造为邪恶的美帝势力的代言人。米奇面目狰狞,开着奇怪的飞行工具,前往轰炸日本统治下的领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们国家,电影院属于新兴事物,能进得起影院的人,往往是“工资蛮大”的“有铜钿人”。在当时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只有电影票相对便宜,看电影竟成了穷人的主要消遣方式。


我想表达的是,无论中西,看米老鼠的观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成年人。众所周知,这个星球的成年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往往离不开性和政治。


如上文之言,米老鼠身上的政治元素,是绝对洗不掉的。其实,它也有色情的嫌疑,这一倾向是沃尔特·迪士尼的有意为之,还是他真性情的意外流露,就很仁者见仁了。


米奇登场的第一部电影,在第一次约会中,它已经无师自通学会了强吻米妮。



以及,之后又利用各种机会,故意揩人家的油。譬如,米奇不止一次用铁钩将米妮倒挂起来,借机欣赏米奇内衣下的无限春光。


它调戏的远不止米妮一个。最过分的一次,米奇将猪妈妈的哺乳器官当成手风琴的按键那样演奏……



别说小孩子了,今天的成年观众恐怕也接受不了这么辣眼睛(比如下图中的借做奶酪的功夫自我安慰)的画面。但是在那个萧条的年代,这些“黄段子”也许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我想替迪士尼说的话。



色情没有问题,但自我标榜不色情、很单纯,成事儿后又故意曲解经典童话原创的本意,那就是迪士尼的问题了。


迪士尼骗过了很多人,比如加州的教育厅厅长曾经为它布道:


“好莱坞制片商创作的有关性、虐待狂和色情作品丛林中,迪士尼电影是维护正统礼仪和健康的唯一圣所。”



某位资深的儿童文学家则回敬说,“得了吧,迪士尼出于自身的目的,操控文学作品的庸俗化”,它几乎把所有的故事,变得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缺乏激情,并且“每一个故事都被动画片这玩意所牺牲。”



简言之,所有这一切单纯的表象,都是为了生意,而非这家公司本身有什么追求。


当迪斯尼色情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万岁”;当芸芸众生也想色情时,因为影响了他的生意,迪士尼便“只准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


作为本国的国家象征之一,加拿大皇家骑警的名号很是响亮,但他们怕死了老百姓,因为有些聪明人总在打着“骑警”的名号,生产一些限制级的皮裤、皮鞭、制服等色情商品。无奈之下,加拿大皇家骑警与迪士尼签署了一份协议,授权迪士尼生产特警产品。


果然,在迪士尼强大的手腕之下,天下太平了。



03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米老鼠竟又与恐怖联系了起来。


最常见的例子,各位看过的警匪片,许多犯罪分子正是套着米老鼠的头套外出犯罪的。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觉得米老鼠恐怖的源头,也要算到迪士尼的头上。


1995年沃尔特·迪士尼建立了第一家迪士尼乐园。为了招揽游客,他让工作人员打扮成米老鼠的样子,跟游客互动拍照。


大概是因为技术的原因,那时候米老鼠的还原度不够(或者说太还原了),不够可爱。当人们看到初代米老鼠时,总会有背脊发凉的感觉。



小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都可以引发龙卷风,更何况这只著名的老鼠。迪士尼,尤其是暴政统治下的迪士尼,激发了民众对于米老鼠恐怖元素的挖掘。


公众以恶搞和讽刺的方式,对这家公司及其旗下的IP,进行公开的颠覆。


举个例子,很多年之前,有好事者建了一个网站,该网站内包含了一个背景定为2010年的游戏。游戏中美帝政府把一个州完全卖给迪士尼公司,允许他们把整个州变成巨大的主题乐园。


网站专门设立一个留言板,并且鼓励人们在上面就如何建设乐园出主意。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网友们在留言板写下的,是一个个惊悚的、恐怖的传闻,从沃尔特·迪士尼的神秘冻尸、恐怖的米老鼠,到主题乐园的离奇死亡传言,可谓应有尽有。


作为迪士尼的当家明星,当然,艺术家们会特别看重它,比如,有人专门为米奇量身定做了,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影片”。


影片的名字叫“suicidemouse”(直译过来,自杀老鼠)。整部影片显得特别诡异,没有颜色、没有剧情、没有入场画面,只有米老鼠一个在画面中孤独地行走,步伐怪异,表情悲伤,头部还在不断地晃动。



画面来到第六分钟时,背景吵闹的钢琴声,变成奇怪的呢喃声、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与此同时,米奇露出狰狞的牙齿,它由走路变成了跑步……


影片最后的部分,米奇累死在地上,闪过一个拿着镰刀的死神,然后,出现了我们熟悉的米老鼠的大头logo。所不同的是,这个版本里,它的嘴巴好像若隐若现透着牙齿。



最最可怕的是,据说,在原版影片的最后部分(网上的版本已经删除),留着一句俄文,翻译过来就是:“这是地狱的景象,会把观看者带进去。”



关于这段影片,网上有很多的解读与传闻。但恕我直言,本人看到最泪目的一条解读是:


“我不怪米老鼠故意吓我,它已经拼命工作了90多年,应该休息一下了。”


天下苦迪士尼久矣,从一个恐怖故事里,我们看到的竟然是感动与理解。试问,还有比这更邪门的事情?



好消息是,人们终于夺回了米老鼠的版权;坏消息是,人们夺回的只是初代米老鼠的版权。


参考资料:
  1. 珍妮特·瓦斯科著:《理解迪士尼:梦工场》
  2. 王明月:《米老鼠形象设计研究》
  3. Cathy Tsai:《邪恶美国的化身、胃药广告的代言人……1930年代,日本与米奇的初次见面》
  4. 设计癖:《调戏米奇、虐待猫咪、狠过灭霸,米奇黑历史这么多》
  5. 好奇心日报:《从 IP 走向 Meme 的 90 年里,米奇老鼠都被赋予了怎样的文化含义》
  6. Sorawu:《米奇老鼠黑历史——自杀鼠的诡异影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情欲米老鼠,拯救迪士尼

老谈 拾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