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六十六章 · 不争之争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六十六章 · 不争之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语译】
①百谷王:百川峡谷所归附的地方。王,归附。
②上民:居于人民之上。即统治人民。
③下:谦下。
④重:重负,负担。这里指累、有负担、不堪重负。
⑤推:推戴,拥护。
⑥厌:厌恶,嫌弃。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之地,是因为它甘居百川的下游,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若想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辞谦下;若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身于后。如此,圣人位居人上,而人们不觉得有负担;站在人前,而人们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都愿意推戴而非嫌弃他。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名家注解
河上公:江海以卑,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欲在民上,法江海处谦虚。欲在民之前也,先人而后己也。圣人在民上为主,不以尊贵虐下,故民戴而不为重。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父母,无有欲害之心也。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也。
朱元璋:江河湖海至处低,所以能纳天下诸山川之小水,戒为君子为国家者,能容而且纳,大事成矣。若不处卑而处高,物极则反,高者低,低者高,理势之必然。是以昔圣人劳身心而安天下,所以民亲之爱之不怨,无有谋者。若失此道而他为,将有咎焉,人或争之不解。

经典解读
在老子看来,执政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圣人”要“处下”,是老子的一贯主张。他曾在前文中,借大国与小国关系,讲了“大者宜为下”的道理。本章则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
有人认为,老子这是向执政者献言,是一套利用人民、统治人民的权术。但也有人认为,老子的主张反映的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愿望。“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最后,要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这不正是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迫切愿望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自以为是,从来不高高在上。他们总是以谦虚的态度去对待老百姓,凡事都要问老百姓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老百姓不答应的事、不高兴的事,他们从来不会去干。
本章还讲了“不争而争”的哲学。碰到好事,圣人从来不捷足先登,总是让老百姓先得到好处,老百姓没有吃饱他们不吃,老百姓没有穿暖他们不穿。他们不与民争食,也不与民争衣,所以,百姓都很推崇他们。结果他们众望所归,被大家推向前台,甘愿让他们做领导,服从他们的调度,接受他们的指挥。正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哪一个能与他相争。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当然,老子只能把这种思想作为建议,进献给他理想中的遵循“道”的“圣人”。所以说,即使老子是在为执政者献计、献策,那也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呐喊。这种立场和观点,与儒家孔孟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多少有些相似,都是在为社会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

处世空明拳:谦下者得天下人心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由于它甘愿处在低下的地方,因而能成为百川之王。
正所谓“欲得人心,理当卑身虚心,诚心待人”,这也正合于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从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中,我们当可明白这个道理。
信陵君,名无忌,魏安厘王的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为人仁爱而谦卑,非常尊重门下客。因此,天下的贤士都争相投奔他。他折节下交的故事颇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他与侯嬴、毛公、薛公的结交。
侯赢,贤士,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70岁了。信陵君慕名前往拜访,并带去一份厚礼。侯嬴却拒收礼物,他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决不因穷困而接受公子的财物。”
一次,信陵君邀请侯嬴去赴宴。他空着车上左边的上座,亲自赶车前去迎接侯嬴。侯嬴上了车,毫不谦让地坐在上座,想以此试探信陵君的态度。哪知,信陵君的态度愈加恭谨。
车骑经过一段路时,侯嬴说:“我有一位朋友在闹市里,想顺道去看看他。”于是,信陵君赶着车进入闹市。侯嬴下车去见自己的朋友朱亥,故意长时间地跟他谈话,一边偷看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始终非常耐心地在等候。大街上的人都围观信陵君为侯嬴执辔赶车,随从人员都在暗中骂侯嬴。侯嬴见信陵君始终和颜悦色,这才向朱亥告辞上车。而这时,在信陵君的宅邸,魏国的将相、宗室、宾客已经坐满一堂,正等着他回来开宴。
到家后,信陵君把侯嬴请到上坐,宾客都十分惊讶。酒过三旬,信陵君起身向侯嬴祝寿。侯嬴对信陵君说:“今天太烦劳公子了。我不过是一个守门人,而公子亲自为我赶车。我之所以让公子长时间站在闹市中,是想让人们都把我当成小人,而认为公子礼贤下士。”又说:“我所访的朱亥也是个贤者,他隐居于屠间,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侯嬴这样做,不仅是试探公子能否尊士,也是为宣传公子尊士的声誉。而途中访朱亥也使公子能与贤者结交。后来,正是在侯嬴与朱亥的帮助下,信陵君才能成功地“窃符救赵”。
救赵后,信陵君因盗窃兵符而不敢回国,便留在了赵国。后来,他听说赵国有两位贤士:毛公和薛公。毛公是个赌徒,薛公是个卖浆者。信陵君却不因他们身份卑下而嫌弃,想见他们,两人却躲起来不肯相见。信陵君探访到其住处后,便主动登门拜访,并与两人交往甚欢。
调兵用的虎符
赵国的平原君听说此事后,对他的夫人(信陵君的姐姐)说:“我原以为你的弟弟天下无双,如今却跟赌徒和卖浆者交游,看来他只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人罢了。”
夫人将这话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说:“我原以为平原君是个贤人,所以才来救赵国。现在看来,平原君重贤爱才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毛、薛二人是贤士,我跟他们交往,还担心他们不愿意。平原君反把这当成耻辱,平原君这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于是整理行装要走。
夫人把这些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赶忙向公子道歉,挽留公子。平原君门下宾客听到了此事,有一半离开平原君归顺了信陵君,天下有才能的人更是纷纷投奔他。
得贤才国家昌盛,失贤才国家衰亡。信陵君本人就是个大贤才,因其卑身虚心待客,又善于识士,故天下士人,都愿竭智尽力为之排忧解难。他能集众智众力,故能显名于天下。
曾国藩曾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灵。”从上述典故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一点。只有平时多折节下交,到了用人之际,那些贤士才乐意为你尽全力、效死命。

管理般若功:善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要想用“玄德”来管理民众,那就要学习江海的智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非常谦逊,总是处于卑下的地方。
管理之道如是,管理者若想让人们相信他、拥戴他,使自己位居人上,他就必须对人亲切一些、谦和一些;管理者若想站在人前,就必须把自身利益置于人后,对人多关心、多体贴。人们觉得他可以信赖,自然会把他尊为领袖。
人才往往都有个性,要想揽为己用,必须谦下待之。比如为了表示诚意,就应该主动前去拜访,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虚心,何愁招揽不到贤才?
一代霸主齐桓公曾去拜访一位名叫稷的隐士,一天去三次都没有见到。他的随从说:“拥有万乘车辆大国的国君,拜访一个布衣之士,一天连去三次都没见到,还是算了吧。”
然而齐桓公却说:“这样说不对。因为用骄傲的态度对待官职和蔑视爵禄的士人,当然瞧不起他的国君;他的国君用骄傲的态度对待霸业王业,也就瞧不起士人。即使这位先生轻视官职和蔑视爵禄,我那敢轻视霸业呢?”于是,齐桓公第五次前往拜访,终于见到了稷。
齐桓公“五顾小臣稷”的消息传开,各国诸侯都说:“桓公对布衣之士还如此尊重,何况国君呢?”于是各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归附。可以说,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于天下,是与他尊敬和重视贤士分不开的。
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例子,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故事。因刘备“三顾”之诚,使诸葛亮献出“隆中策”,出山相辅,对刘备成就帝业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能折节下交、聘人以礼,是最真诚的用人手段。不要在意身份的差距,学一学齐桓公和刘备的低姿态吧。如果自命德高望重、学识丰富或经验老到,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将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有大志的人,若能对人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必能打动对方的心。
同理,一个企业管理者,只有善待员工,赢得他们的景仰与信任,才能排除潜在障碍促进企业发展。日本企业家永野重雄曾感慨地说:“经营者和雇员如同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在企业的内部,没有经营者和雇员之间协调一致的巧妙配合,企业这部车就难以正常运行。”
要做到协调一致、巧妙配合,管理者就必须做到谦和,对员工关心、体贴,重视员工的利益。做紫檀生意的香港富商陈丽华,就非常善于协调与员工的关系。
陈丽华最看重的、最关心的,就是一刀一刀为她雕出紫檀王冠的员工。她把单身的工人都安排在条件优越的工厂宿舍里,并特意为“夫妻员工”建了一排排精巧的“夫妻房”。她还包揽了所有员工一年四季的衣服,过元旦还会给每位工人发一件羽绒服或真丝棉袄。
她的比喻朴实无华:“一天吃一头牛,一年吃365头牛,能有多少钱?你有病了,黄金不能把你送去医院,还得是人。员工也是一样,所以处理好人的关系是最关键的。”
员工是企业的根基,是其发展的内部动力。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因自己地位高或钱财多,而傲视普通员工;相反,他们对待员工常常像慈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企业就像一部机器,管理者善待员工,员工才有干劲,协调好劳资关系,企业才能正常运转、蒸蒸日上。

    什么是夫妻?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从不说这三种话!(此文无价)

    看不惯一个人,无需翻脸(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曾国藩:一辈子不要瞎忙,首先要做对这四件事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