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1,影响超过半个世纪的伟大杰作,重版出来

多抓鱼之鹿 理想国imaginist 2023-03-15

电影《观鸟大年》

根据资料记载,自1964年至2000年,中国鸟类的种数增加了104种。2021年出版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则记录了1491种在中国有野外记录的鸟类。
观鸟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新消遣。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上,人们用鸟类来丈量世界:在年度达人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位的观鸟者记录了393种鸟类;上海浦东、北京海淀、湖南常德等地的观鸟记录数据均在十万条以上。人们追逐鸟的踪迹,痴迷于那些展翅、俯冲、滑行的瞬间,它们的羽翼承载着人对自由和轻盈的想象。
《游隼》(The Peregrine)一书讲述的就是观隼者与游隼、与自然的故事。该书于1967年出版,并获得了当年的达夫·库珀奖,是J.A.贝克一生仅有的两本著作之一。
《游隼》一度绝版,两千多人在豆瓣打出了9.1的高分评价。
这是一本传奇式的观鸟日记,不同于冷静的科学观察,作者J.A.贝克在文字中倾注了深沉而热烈的期望和想象——游隼是他本应成为的人的化身,是他理想生活的短暂投影
十年里,J.A.贝克与这些充满野性的鸟儿建立起了强烈的纽带,在病痛之外,他渴求着游隼的到来,以浪漫而准确的笔触记录着等待、观察、目送游隼的时刻,将一段段有如剧烈燃烧的镁那般鲜活的记忆刻写在1600多页笔记中,反复修改。
译者李斯本将翻译这本书的过程称为「退去现实的高烧,尝试理解一颗寂静主义者的心」。从遇见第一只隼后,J.A.贝克就在不停地找寻游隼那漂泊不定的光芒,内心燃烧着静默的火焰——那是一种生命的撞击。

点击图片👆《游隼》首发

01

追隼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格兰东部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切尔姆斯福德,灰暗、冷峻、雾气蒙蒙。从秋天到春天,在平坦的湿地上,在高高的海堤上,在无尽的旷野上,J. A. 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整整十年。
这是一本蔓延了十年又被压缩进一个冬季、关于追寻游隼的「日记」,书里是贝克的寻觅、追逐、失去,是隼的捕杀、进食、休憩,是他们的清晨、午后、黄昏,是日复一日的追逐和毫无节制的沉迷。或许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生物,会被一个人类这样执着的凝视与书写。
J.A.贝克追隼地图

摄影:Christopher Matthews

这一切的缘起,或许是他相信「最难看见的,往往是那些最真实的事」。在他眼中,鸟类书籍中漂亮精致的图片和详实丰满的文字资料,不及真实生存在野外世界中游隼的万分之一。现实中的游隼,不会如此巨大,如此色泽明亮,若你着迷于图片中的它,甚至会感到失望。然而这便是游隼啊,它不会飞向你,它并不知晓也并不在意你的心意,它「藏在深深的自然之中,永远在沉没,遁入离你越来越远的世界」。

是的,「我们这些抛锚、停泊了的俗世之人,永远想象不出那双眼睛里的自由」。

所以他试着走近它,变成它。读着读着我们开始明白:「这不是一本关于鸟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成为鸟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他毫不掩饰地写:「我一直渴望成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边缘,让我这人类的污秽在虚空与寂静中被洗去,像一只狐狸在超尘灵性的冰冷的水中洗去自己的臭味」。

摄影:李斯本


02

寂静的反抗


这位想要站在世界外沿的人,生命中却未曾走出他的出生地:乡村小镇切尔姆斯福德。如果我们翻看他的个人故事,会发现它平淡,甚至有点乏味。在《游隼》初次出版的六十年代,人们想象这本书背后是一位文学素养极高、对鸟类有独特研究的自然学家。然而实际上他未曾进入大学,换过多份工作,他当过绘图员和果汁饮料厂仓库经理,去过出版社和图书馆,也在汽车协会办公室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不会开车,高度近视,绝大多数自然观察,是步行或者骑着自行车完成的。他自小就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并最终死于缓解关节疼痛的药物所引发的癌症。

想象这位身材高大、腿脚越来越不便的中年男子,在英国乡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追逐风驰电掣的游隼的冬季。他是在重病中书写了这本书,还是因为重病才写下这本书,我们或许永远无从得知。但我们悲观地意识到,「这个一心想要站到世界的最外面的人,这个渴望成为鹰并且用尽全力去成为鹰的人,却只能用整个余生在病榻上仰望,然后默默消失在世上。」

J.A.贝克追隼用具及笔记

摄影:Christopher Matthews、莘莘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略显癫狂的迷恋,投射到另一个物种身上求而不得的执念。然而更悲剧的是,游隼,这一自然界最强大、最成功的掠食者之一,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正面临灭绝的困境。现在的游隼已不再稀缺,所以我们已很难想象,他在游隼身上寄予如此多的期待,却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信仰的强大生命,因为战争及农药滥用走向死亡,正如他自己也终会走向的地方一样。四月,最后一只游隼离开了河谷,他站在田野上看着它消失在东方天际那冷峻而清澈的光芒之中,向它投去绝望的「最后一瞥」,知道自己失去了自由。

但他又始终尝试自我消解这种绝望,正如本书译者李斯本在译后记中这样写:

「他的叙述仍然是寂静的。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辽阔、空旷得多……他目睹了太多大地上的悲欢离合,偶尔也恐惧得失去骄傲,但他又是那么的确信,确信再大的惊恐、喜悦、喧嚣、悲痛、死亡……最后都会随日头落下,被黑夜覆没。而明天又是鸟鸣不断的清晨,昨日甚至不能凝固于记忆,就像生命本身。这日记一日一日,仿佛已持续了一万年,还将要继续一万年;这是一九六零年代的冬季,也是所有的任何的冬季。我想,寂静是他对人生作出的最无力的反击。」

摄影:李斯本

合上书,我意识到这或许并不是一本自然主义文学作品,而是一本关于一个普通人渴望冲破自己作为人的桎梏、求而不得,然后自我消弭绝望之感的存在主义著作。没有什么简介可以概括它的情节,但每一章都是一个徐徐展开的层层叠叠的梦。

我喜欢在难以入睡的夜晚翻开这本书,随意选择一页,小声朗读里面的文字,文字美又静。读着读着,我感觉到自己身体变轻,脚掌离开地面,穿破玻璃,置身在寂静凛冽的夜中。恍惚间,我意识到自己或许变成了一只游隼,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变了,进入到那个「奔流不息、了无牵挂的世界,一个到处都是尾流和倾斜的甲板、沉没的陆地和吞噬一切的海平面的世界」。我知道我只是短暂拥有了永不属于我的某种自由,但此时此刻,请别叫醒我啊,别叫醒我。

👆《游隼》重版出来👆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 A.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渐消融,无可避免地被一种鹰的意识所取代……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