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场你并不熟悉的战争,影响着现在的中日韩

周思成 理想国imaginist 2024-02-26

《鸣梁海战》

如果提起明朝万历年间,大家的脑海中是否首先会跳出一个百事颓废,兵力孱弱,即将走向衰亡的时代?如果提起援朝战争,首先被想起的也往往是抗美援朝战争。其实,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也发生过一次援朝战争,这场战争也许并不那么为人所熟知,但它至今依然对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这场战争也被称为“第一次东亚大战”。

美国历史学家石康(Kenneth M.Swope)将目光对准这场“壬辰战争”,借助着丰富详实的史料与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详细地复原了这场战争,写成了《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一书。在书中,石康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壬辰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还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复杂的万历皇帝。

前不久,我们有幸请来了《龙头蛇尾》的译者周思成老师和我们一起坐下来聊了聊。周思成老师不仅是一位译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与历史学著作写作者。沿着“龙头蛇尾”的历史轨迹向前回溯,他不仅谈起“壬辰战争”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也聊起历史与当下以及与我们自身的种种联系。

点击播放视频↓,查看访谈



何谓“龙头蛇尾”

理想国:大家都知道,您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历史书写者,很高兴能由您来翻译石康老师的这本《龙头蛇尾》。在谈话的最开始,想请您给读者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周思成:这本书,其实是一个讲事件的历史。它讲述的是在晚明非常重要,在近代东亚国际秩序里也非常重要的一件历史事件——我们通常所说的“万历援朝战争”或者朝鲜通常所说的“壬辰战争”。当时的日本希望打破明朝主导的东亚国际秩序,于是进攻朝鲜,由此引发了明朝对朝鲜的军事援助,最后双方达成了一个相对来说的妥协。

这个事件对晚明的历史,特别是对明朝之后的历史有很大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满洲的崛起,也对明朝的灭亡多少有些影响或者贡献。这其实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正好发生于日本战国时代结束之后。不管是熟悉日本战国史的朋友,还是熟悉日本大河剧,或是对游戏感兴趣的朋友,可能能在书中看到很多熟悉的日本名将。我想这本书对日本史的研究者或对日本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理想国:您最开始读这本书时,它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来翻译这本书呢?

周思成:最吸引我的其实还是题材本身吧。我自己之前写过一本《大汗之怒》,讲述元朝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我想丰臣秀吉和明朝以及朝鲜三方的战争,其实就是那场战争的延续。甚至在这场战争中,还能看到很多之前元朝早期和日本战争的影子。我自己对这个题目很好奇,所以才大胆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接下任务后其实是有一点点后悔的,因为这个书的翻译难度很高。不像一般专门研究中国汉学古代历史的书,《龙头蛇尾》牵涉到很多东亚史料,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三方的史料。其中明朝史料我可能会比较熟悉一些,或者比较好找一些。但朝鲜和日本的史料,需要把它们复原成当时的汉文,其实是很困难的。我和校者都花了很多精力来做这件事,这是一个挑战性很大的工作。

理想国:这本书的书名叫《龙头蛇尾》,是一个很巧妙也很有深意的设计,您是怎么理解这个标题的,这个书名背后有什么寓意吗?

周思成:“龙头蛇尾”这个题目作者在书中是有解释的,龙和蛇是十二生肖纪年的一部分,正好先后相接,1592年到1593年正好相继是龙年和蛇年。书中作者引用过一个朝鲜的史料,叫“龙蛇日记”,朝鲜人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其中记载了龙年和蛇年这两年的事情。我想可能石康起这个题目的灵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个史料的名字,但关于“龙头蛇尾”,其实是有石康自己的判断在内的。

他认为日本的进攻是类似于“龙头蛇尾”的,朝鲜本身没有什么对外战争,朝政的党争很激烈,武备比较松弛,一开始日本的进攻是非常猛烈的,所以也特别顺利,很快就占领了朝鲜的南部、中部甚至是北部的各道,但这是龙年的情况——“龙头”。至少对于日本人来说,战争的进程是很顺利的,甚至是很有希望的。

但第二年的战争进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经历,因为随着李舜臣带领的海军加入,包括明朝的援军,还有朝鲜各地义兵的抵抗,日本人第二年的战争进程是非常不顺利的,这个战争就草草收尾了。日本方面,对丰臣秀吉而言,战争的结局与他的野心以及他对这场战争的期待非常不符合。他当时想“一超直入大明国”,除了进攻朝鲜,还想以此来进攻明朝。但“蛇尾”的结局,证明他的野心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理想国:您除了是这本书的译者,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如果让您从学者的专业角度来讲一讲,你觉得这本书有哪些优点?

周思成:我觉得它的优点很明显,这本书的作者并非中国学者或朝鲜学者、日本学者,而是一位在加拿大的汉学家,他和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关联。这本书的外文原版虽然已经出版了很长时间,但我觉得这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替代品出现。对于这场战争,《龙头蛇尾》不仅对细节,对双方作战的装备和人数,以及最后战争的结果进行考证,还有自身特殊的立意,或者说对这场战争背后宏大背景的反映。在书中,作者也考察和描述了战争对于三国人民,特别是对于朝鲜的一些小人物命运的影响等等。

《鸣梁海战》

这本书有对比较宏大的视野的观照,史料也非常扎实,叙述节奏和笔调又很能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我感觉目前我所接触到的对壬辰战争的研究,或者说对万历援朝战争的研究,其实有很多非常深入且学术化的研究,但总体上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著作能够超越《龙头蛇尾》。


当时的历史与现在的我们

理想国:这本书开篇就写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萨尔浒之战以及在此之后东北亚的局势。关于这段历史,石康老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周思成:其实所有书的开篇都蕴含着作者写这本书的基本倾向,包含着他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以及他最想向读者展示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整本书的主题和宗旨。石康的开篇,并非从丰臣秀吉继承信长的事业,统一日本各地的大名开始写,也并非从朝鲜的内政开始写,而是从明朝的边疆危机开始写。

他其实重新审视了明朝在当时所谓“万历三大征”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军事实力:当时帝国各地的人员、资源的调配,兵力的重组,大规模远距离投送兵力的能力等。石康认为当时的明朝是一个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军事实力或者说威慑力的政权,而不是很多人想象中,一个百事颓废,开始决定性地走向衰亡的转折点。石康认为当时明朝还是有一定活力的,特别表现在它的军事技术和对东亚局势的远程干预和控制的能力上,这些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理想国:《龙头蛇尾》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军事和战争场面上,细致的描写了多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在您看来,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安排?

周思成:其实我想借这个问题讲一讲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战争史有很多种写法,我们最熟悉的写法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介绍双方的兵力部署、将领的优劣、战争中孰胜孰负以及战争结果对于他们影响几何。这是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战争史写法,或者我们第一时间能想象到的战争史写法。

但这本书的写法很不一样,它观照的是我们今天更关心的问题。我们其实很难对好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战争感兴趣,包括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哪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这些问题也许今天的读者已经不感兴趣了。我们感兴趣的是这场战争对于理解今天东亚的局势,理解中日韩三国共享的历史以及这三个国家所具有的历史遗产和记忆到底有什么影响?我想这本书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些我们真正关注的问题。

虽然书中关于战争细节和技术方面的考证和材料也很扎实,能够反映出石康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其实在于其对东亚国际局势的宏观观照。书中关于这场战争对明清以来国际秩序的探讨,特别是关于中日韩三国在东亚互相博弈的历史,以及它对我们今天彼此之间看法产生的影响的内容,比如说中国人如何看待日本,朝鲜人韩国人看待日本人,都是书里非常精彩的一个方面。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叫“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

《鸣梁海战》

其实第一次东亚大战被认为是东亚局势非常决定性的转折点。在当时这样的战争已经把东亚地域内,不同的大型势力全都卷进来了。这代表着东亚国际格局非常明确的变化,或者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它对我们今天理解中日韩三国的关系其实是有很多影响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倒在于写作中有独出心裁的地方,这也是它很多年都没办法被其他著作完全取代的原因。

理想国:您觉得在当下我们为什么仍需要了解明代这段历史?这场战役在整个明代历史中为什么尤为重要?

周思成:第一个问题其实比较好回答,因为我们现在仍处于东亚国际格局中,这个格局虽然被纳入了明清之后的全球化浪潮,但实际上东亚的主角还是参加了万历援朝战争的这几方势力,今天它们仍在东亚局势中起到非常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对于彼此的认识,或者说他们对于对方形象的记忆,是从很早开始一直到近代都没有中断的。比如对日本来说,包括万历援朝,其实这些事件在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过程中都起到了影响,他们对于彼此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会受到这段历史的影响的。

在《龙头蛇尾》中一开始就提到,中日韩三国,特别是韩国,举办了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学术研讨会,在朝鲜和韩国也能看到很多跟这场战争有关的人物塑像,比如李舜臣或者宣祖的。所以这个战争尽管发生在很久以前,但对我们今天互相理解,或理解历史仍然有重要影响。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石康其实是研究“万历三大征”的,他在《龙头蛇尾》中也提到了明朝跟宁夏、跟蒙古之间的战争。但今天,这些战争对我们研究民族国家历史或者看东亚局势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能够牵涉到韩国、日本和琉球等其他势力的战争,至少在我们今天看来,比那些明朝内部镇压叛乱的战争要更重要一些。壬辰战争发生在明朝的辽东边境,明朝时期东北和朝鲜领土接壤的地方,所以对那片地方上的势力影响其实蛮大的。

很多当时参加过援朝战争的将领,都是后来在明朝辽东战场上对抗努尔哈赤满洲势力的主力。这就会牵扯到一个问题——这个战争对于我们今天讲的明清易代,或者说明亡清兴到底有什么影响?今天学者普遍接受的一个说法是,虽然像石康所说,明朝在这场战争中,作为一个逐渐走向暮年的帝国,仍然保留了一定实力和雄锋,但最终战争的结果还是给明朝带来非常大的财政负担。包括在这场战争之间,满洲趁此机会逐渐崛起了。所以我想这个战争对于明朝的命运其实是很重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可以讨论的,但毫无疑问,对于整个晚明发展历史,它是一个决定性事件。


如果可以穿行在历史之中?

理想国:确实就像您刚才提到的,现在大家在读历史著作时,会更加关注历史事件和我们自身生活之间的相通之处。针对一本历史著作,如果您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您觉得一本书的严肃性、专业性更重要,还是作者的语言风格、演绎风格或者切入的视角更重要?

周思成:其实这些条件有时候只能满足一个或者两个。如果能把这些条件都凑齐,当然是一部非常好的著作。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是作者的切入点,或者说他关注题目的视角和眼光。如果我想看一本书,可能最吸引我的就是题目本身是不是有意思或者是不是有意义。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只要它能带来一些新的观照或新的视野,那这个书就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关于专业性和学术性,我觉得只要作者投入了精力去认真分析材料,认真面对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就觉得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著作了。至于它是不是语言生动活泼,能不能很快地为大众接受,可能很难强求。

理想国:如果跳出书本,开个脑洞,有一台时光机可以带您回到过去的任何时间点,您会比较希望去哪个朝代或者想去见谁?

周思成: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很好回答。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虽然他可能会投入很多时间精力研究一个朝代,但他不一定会对这个朝代有归属感。我最希望的还是留在现代,能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古代。我曾看过一个写历史学理论的书,里面就说,如果今天一个历史学教授带着一群学生回到过去,像美国电影拍的那样,那他可能很难真正保持一个历史学家的超然态度。比如可能必须要面对黑死病,或者更早,面对大型食肉动物的追逐,就没法真的静下心来观察所处的时代了。我们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后见之明,其实是我们看历史一个不可多得的天赋优势。偶尔我也会问问自己,我真的想回到那个时代吗?好像也不是。

《鸣梁海战》

理想国:您同时身为历史学著作的写作者,译者和历史学家,您觉得这三种身份对您来说有哪些不同呢?

周思成:我觉得这三种身份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比如做《龙头蛇尾》的翻译工作,译完这个书就相当于把石康那个时代所能够了解的中日韩三方的史料都大概熟悉了一遍,包括他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论等等。做翻译当然过程很漫长,也很痛苦,但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自己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与作为一个写一些面向大众读者读物的作者,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会有很深的矛盾。因为说到底,它们都是历史,历史天生就是可以被人所接受的。即便是一个写得非常晦涩,让人难以读懂的历史,只要能把它的精华挖掘出来,其实它也是可以被所有人接受甚至赞赏的,所以我想这两个身份在本质上是不会冲突的。但在现实中,你会有精力分配上的困扰。

因为作为历史研究者,多数时间还是要为自己本学科的积累做贡献。那个贡献其实是在前人已经做过的很多工作基础上,再突破一点点。真正能够理解你那一点点的意义的人,多半是你的同行,也就是那一百多个人里的几个人。但如果我能换一个思维或换一个视角来呈现我感兴趣的历史,不一定需要是在学术上那么有意义,但一定是我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也会感兴趣的,那我可以跳出原来那个学术的身份去写作。对于我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式。


阅读原文,《龙头蛇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场你并不熟悉的战争,影响着现在的中日韩

周思成 理想国imaginis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