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 | 万里归舟终有期,让文物拥有未来

守护文物的 青春川大 2024-04-29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宋瓷唐彩,明冠清簪,每一件文物都是华夏历史的亲历者、诉说者,也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漂泊在外的文物,正如纪录片《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那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器以载道,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表达善意,愿将此前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予以归还。


   


千年文物,万里归途。2023年10月25日上午,经国家文物局授权,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举行仪式,接收澳方向我国返还共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与1件古生物化石。













此次返还的北朝至唐彩绘陶制人物骑马俑、隋晚期至唐铜鎏金佛立像和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潜龙化石,均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艺术部文化财产、收藏品和文物办公室在海关入境环节截获。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在致辞中表示,这些文物回归祖国,显示了中澳两国政府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共同承诺。澳大利亚艺术部部长托尼·伯克也称,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有权利追回被盗的文物艺术品。澳大利亚高度重视文物艺术品被盗议题,致力于按照国际博物馆界通行规则,促使其回归原属国。


这次国宝回家也是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公民首次向我国捐赠文物艺术品,标志着中澳两国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合作,也是中澳民心相通的生动实例。


无独有偶,23年9月,一个由德国七家博物馆组成的联盟开始审查其馆藏的数千件中国文物是否来源于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掠夺和走私出国。上海大学、北京故宫博物院也纷纷就此开展联合工作,积极推进国宝回家进程。“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近代以来,众多文物流失海外,是中华文明之殇。在大英博物馆被爆出有约2000件文物失窃之后,中国记者徐德智在联合国的犀利发问“如果博物馆不能保护文物的安全,它们不应该被送回自己的国家吗?”令人深省。让流失文物回家,应该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认知和不懈的追求。



我国一直坚持所有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应归还中国,也对此付出了诸多努力。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从1949年至2019年,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积极参建文物返还国际秩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这是文物的归途,也是我们应并肩踏足的征途。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文物是还原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余温,让今人得以见微知萌,窥见时代的兴替,指引前路的方向。如果说文明是历史古树开出的绚烂花朵,那么文化则是螭蟠虬结的枝蔓脉络。国家的兴盛必然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今天的中国,正在以空前宏大、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坚定底气。一件又一件漂泊异乡的文物回归祖国的背后所照见的,是高涨的民族情怀,是雄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化工作作出指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他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在各地考察时,经常调研保护和抢救文物工作。他曾邀请外宾参观中国博物馆,并亲自讲解;在多个国际场合,向世界讲述精彩文物故事,展示中华文明风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今,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文物们洗净尘霜,以VR交互观展、网络数字看展等方式鲜活在大众面前,真正实现了“一醒惊天下”。




方寸器物之间,不仅回荡着历史的足音,也展示着国家的形象。近年来,随着故宫IP文创的大热,《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等节目的“出圈”,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文物故事,传承文化自信。而文物回归,更为这份文化传承覆上了独有的意味。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馆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我们呼吁文物回归,也正是在呼唤我们文化根脉与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再生。

万里归舟终有期,我们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他们”远渡重洋归家……



by/

撰稿|蒋恒恬 阮天伊 袁一淼 赵晨曦

编辑|夏榛蔓

责编|金晨雨 黄晶


热文速递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小川图报 | 趁阳光正好,一起来拍组照吧



如果我也有动物MBTI人格?!


我与阿数之约|2023年“数学帮帮忙”活动顺利开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