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服务国家 | “青聚同心”第二期:用青春力量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之歌

北京学联 2024-04-27

编者按:2023年暑期,12万余名首都高校师生参与“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奔赴祖国各地,在服务国家战略规划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北京学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分专题展示首都学子实践风采,欢迎各高校积极投稿,投稿方式详见文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今年暑期

30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千余名首都青年师生

奔赴祖国的锦绣河山

品味灿烂的中华文化

用青春力量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之歌

绘就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最美同心圆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学联君一起

走进“青聚同心”民族团结践行专题

第二期

一睹首都学子的实践风采吧!


   奔赴祖国边疆

体悟中华文化魅力



中央民族大学“道中华”文创产品设计与传播研究实践团与边疆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实践团,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以“道中华”民族文创产品发展及其周边传播为主题,走访了乌鲁木齐市、伊宁市、霍尔果斯市、特克斯县、那拉提镇等地,对边疆地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
实践团在伊宁市同民族文化守护人近距离交流,探究旅游文创产品与手工艺品的交汇点,记录民族服饰文化创新传承的创业故事,领会文创产品与手工艺艺术品在社会公益层面深度嵌入的可能性;在特克斯镇,实践团与特克斯县委座谈、参观特克斯博物馆,观赏了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传承人的精彩表演,与“玛纳斯奇”一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感受民族团结的珍贵性。实践团行走边疆,将双脚扎进泥土,将专业底色融于实践,在行万里路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城市学院风绾——京传非遗 丹心筑梦实践团队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多元活动形式,在北京、内蒙、新疆三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传承课程。与运河湾社区进行深度合作,开设融合北京市特色非遗夏令营,通过有趣的手工,带领孩子们进入到中华文化璀璨的宝库之中。让更多的孩子知非遗、学非遗、护非遗,将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根植进孩子们的心中。推动非遗社会传承过程的同时,不断加深和非遗传承人合作,确保课程的内容保持高度专业性。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非遗的覆盖面广度,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到非遗亟待保护传承的现状。并被中国网、京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浏览量已达数万次。风绾团队全体成员坚定信念,勇担时代责任,用青春之力谱写文化传承新华章。


   走进乡村一线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人文科考队来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目标,在吾龙村、卓玉村以及德吉林村开展调研,探寻民族手工氆氇产业的更多发展可能。科考队联系群众,分别走访了三个村四十多户氆氇手工艺人,了解氆氇的织做流程、销售情况和历史发展脉络,体察氆氇产业供给侧现状,聚焦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通过与发改委和三村村委会的座谈,科考队深入了解支持氆氇发展的相关政策,分析产业发展需求与政府帮扶现状之间的偏差,探寻民族手工业的发展方向;科考队还参观了以阳光氆氇厂为首的代表性企业,关注市场动态,从实际出发带动地区“文化消费”。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业才能有奔头,农民才能增收致富。民族要复兴,乡村须振兴。实践成果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阅读量达30w+。



北京科技大学迹语乡村振兴实践团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宗旨,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加依村和先拜巴扎村,从民族文化、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入手,实地走访当地非遗传承人、基层干部等人员,总计采访69人,撰写访谈录5万余字。团队为当地制作宣传海报和相关文创,通过新媒体宣传“认领一颗核桃树”活动,售卖98棵核桃树,累计金额达2万元。实践团以基础教育为抓手,在先拜巴扎村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试点工作,以支教的方式,为小朋友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通话推广及素质拓展课程,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团队优秀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华网、中国日报、学习强国、中青校园等10余家媒体报道,全平台浏览量10w+。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春之行共筑草原长城,马鞍精神唱响致富赞歌”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与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社区深入交流,共同开展系列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并设立文化育人基地,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实践团在当地针对当地“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培养优势产业”的制度,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优势,提出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撬动农民增收的销售模式,拓宽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实践团追寻习总书记在马鞍山村的足迹,在当地开展宣教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重走3.8公里长的“红色理论一条街”并拍摄宣传视频,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深入民族地区

助推教育事业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小小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基于国门学校思政教育的调研”实践团立足“国门学校”发展,聚焦边境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赴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曲水镇、康平镇等地,走遍183公里的边境线,开展4次座谈会,走访20余户留学生家庭,采访百余名教师、家长及留学生的班级同学,从“小小留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在边境地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寻求促进边境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调研团师生将专业理论同当地发展实际相结合,从构建多学段一体化网络思政平台、创新宣传方式打造“国门小使者”名片、完善“乡村少年宫”协同育人空间和建立“小小留学生”长线培养机制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同描绘国门学校思政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调研团通过实地调研见证了思政教育下的润物无声,于无形处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深沉力量,用创新的视角研究国门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以炙热的笔触书写心系边境教育发展的青春担当。


中央财经大学“正音筑梦,财经报国”实践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推普实践调研。团队口号是“推普中西天地行,龙马返乡筑同音”,旨在推普过程中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族团结精神传播到实践地区。实践通过入户调研和社区集中培训两种方式开展,取得圆满成功。入户阶段,实践团队以“问卷+访谈+科普”的方式拜访三十余户家庭,得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普通话掌握情况呈现倒三角形状,青壮年掌握情况最佳,中老年大部分只能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结论。
社区培训阶段,实践团队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团队开展了“拼音+歇后语+民族团结精神”宣讲课程;针对青壮年和基层干部,团队开展了“推普+保险知识科普+社保技能培训+民族团结精神宣讲”课程。中国作为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依靠普通话联系起各民族深厚的感情,推广普通话利于增进各民族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首都学子牢记嘱托、不负韶华

深刻感知各民族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脉联系

让民族团结之花盛放于天山南北

将强国建设诗篇镌刻在祖国大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贡献青春担当!




注:“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持续面向首都各高校征稿。欢迎各高校积极投稿,投稿方式戳下方链接:


关于征集2023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宣传作品和素材的通知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


来源 | 各高校实践团

校对 | 刘芯如

责任编辑 | 李子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