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死亡焦虑到品格之路

张海露Eric 张海露Eric 2024-04-30

时不时会想到死亡。然后恐慌,心跳加速,脑中闪过无数画面。

前年有一场摩托车车祸,我被撞到树林中,摩托车直接报废,幸运的是我只有皮外伤。

在被撞那几秒,感觉有道白光闪现,然后是走马灯,一生快速闪过。开始想我是个「好人」吗?问心无愧吗?能原谅自己吗?值得去天堂还是该下地狱?

这几年有了孩子,自己也多了些阅历,感觉死亡焦虑逐渐变成了向死而生。既然「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就感恩已经拥有的,活在当下。

这样的思考会有一些慰藉,然后想死亡这个设定真是精妙,它让我们看到必然结果,也开始反推如何过活这一生。

Memento mori. 
Dance with our borkeness.

许多书籍都鼓励我们想一想死亡,在感受恐惧中也找到力量。去年恰好读到一个概念,Eulogy virtue VS résumé virtue,然后读了这本 The Road to Charater


résumé virtue 是「你这一生做了什么事情」,核心是 success;eulogy virtue 简单说是别人会在你的葬礼上说「你是什么样的人」,重点是 character。

作者说如今我们太注重 personality/résumé,过于追求特别,忽略了那个更有持续力量的 character。

那如何开启品格之路呢?关键词是 crooked timber,同义词是 humility 和 stumbler。


crooked timber 来自康德的一句引言。人性是根曲木,品格之路在于觉察和面对这些人性弱点。只有进入 the valley of humility,才能开始品格修行。

The good news of this book is that it is okay to be flawed, since everyone is. Sin and limitation are woven through our lives. We are all stumblers, and the beauty and meaning of life are in the stumbling—in recognizing the stumbling and trying to become more graceful as the years go by.

全书的主要内容是 9 个名人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可以获得启发,找到自己可能的方向。


再说说另一本书:社群这周读的 Hidden Potential,重点也是讲品格。


我们往往以智力判断一个人的潜能,然而智力可以让一个人很快学会一项技能,但不一定走得更远。

作者说相比认知技能,我们的品格(characters)也是一种技能。衡量一个人的潜能,不是看天赋多高、取得了多高的成就,而是在于出发后成长了多少、走了多远。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我把它简单总结为「品、持、拓」。

先学习做事的基本「品质」,再建立「持续」行动的动力支持,最后打造自己的「拓展」系统。

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 Skills of Character。作者先明确了 personality 和 Character 的区别:

Character is often confused with personality, but they’re not the same. Personality is your predisposition—your basic instincts for how to think, feel, and act. Character is your capacity to prioritize your values over your instincts.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偏好,这是我们的 personality。而 character 是我们主动建立的原则,比如我常说要「做有点难的事情」,觉得难是人的本能,但我们可以为了一个目标超越本能。

从这个角度看,「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性格应该是 character——If personality is how you respond on a typical day, character is how you show up on a hard day.

书中提到了 3 个重要的品格:1)拥抱不适感;2)成为海绵;3)接受不完美。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重要的品质呢?我们可以如何学以致用呢?你需要在阅读中自己找到答案,并且把这个答案和自己结合应用。

推荐大家读一读 Chatper 1(四个月前就推荐过诶!),这一部分讲到了两位 polyglots 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想说:学外语最重要的不是天赋、机会和环境,而是拥抱不适感。

Embrace discomfort and start before you feel ready.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 don't be shy just try 嘛!不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嘛!

这里我的启发是:为什么我们都懂,但是自己还是无法接受这种不适感呢?为什么 don't be shy?shy 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非要完成?

书中没有关注具体的方法,而是提醒我们要重视品格训练。拥抱不适感,是品格技能。

先做人,再做事,接受和坚持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获得的能力,它们的根本还是锻炼品格。

这样看来,我们学英语的过程,也是在走一条品格之路,解锁更多的「做自己」。

听了我的介绍,如果有兴趣,自己去读读这两本书。不用读完(我也没读完),重点是开卷有益。如果没有学英语的需求,只是对内容感兴趣,可以搜搜这两本书的读书笔记。总之还是那句话:来都来了,这是宇宙的信号,多学点不亏。

对了,第一章中提到了 Benny Lewis,他写过一本 Fluent in 3 Months 分享他的语言学习心得。我当初读完写了份读书笔记,也供你参考👉《“只需三个月,流利说外语”??

猜你还想读:

· 做一个发光的人

· 每天1000字,让好事发生

· 我们生来,不是做吉祥物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