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PT商店正式上线,OpenAI还不能高兴太早

易瑾 财经网科技 2024-03-06


《纽约时报》的诉讼不会阻挡甚至不会延缓人工智能的发展,但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如何规避人工智能风险,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



编辑|易瑾



北京时间1月11日,外界期待已久的GPT商店正式亮相。在当天的声明中,OpenAI官宣GPT商店在去年11月份公布以来,用户已经创建了300万自定义的ChatGPT。


目前GPT商店正在逐步向ChatGPT Plus付费会员、Team和Enterprise企业用户开放。OpenAI还表示,从第一季度开始,美国的GPT开发者将会根据用户参与度获得收入分成,未来将公布更多的收入模式细节。


GPT商店一经上线,便引起业内外轰动,讨论不限于商业化进程、AI创业者机遇、2024应用元年等话题。但是OpenAI这一次的全新突破,能否取得成功仍然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版权之争也一直是顶在OpenAI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据央视财经报道,当地时间12月27日,美国报业巨头《纽约时报》向OpenAI及其投资人微软公司提起侵犯版权诉讼,指控这两家机构未经许可就采集该报数百万篇文章以训练人工智能。


事实上,自ChatGPT引爆全球以来,OpenAI这家公司站在聚光灯下的同时,争议也始终伴随着它。


离苹果App Store相差甚远


在经历了CEO解雇和重新聘用的“宫斗大剧”后,OpenAI在2023年首届开发者大会上承诺的GPT商店虽迟但到。


在ChatGPT的主界面中,点击左上方的Explore GPTs,就可以进入GPT商店。在商店界面,设有Featured(每周精选特色应用)、Trending(热门榜单)和官方自己开发的By ChatGPT三个板块。


另外,根据应用用途,GPT商店划分了写作、效率、研究和分析、编程、教育等7个细分板块。不少使用者表示:好像在逛苹果商店。



事实上,GPT商店在首次开发者大会上预热后,就被认为是OpenAI构建的生态野心,对标的则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苹果。


苹果App Store的诞生,催生了Facebook、X、微信、抖音等App,稳固不少创业公司的地位。从而许多人对GPT商店也充满期待,认为GPT商店的推出,会带来AI应用的大爆发。


“随着GPT Store的上线,AI大模型将迎来自己的‘APP Store’时代,同时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万联证券的研报称。平安证券则指出,OpenAI此次引入GPT Store功能与开发者共享收益、推出Assistants API优化开发模式,将有望加快个性化AIGC应用开发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App Store也是苹果的“摇钱树”之一,苹果2023财年第四财季数据显示,包括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等业务在内的服务业务营收达到223.1亿美元,在营收中占比24.9%,仅次于占比48.9%的iPhone业务。


但是GPT商店与苹果App Store的对标,不少相关人士表示仍差强人意。在独立策略研究员陈佳看来,这只是OpenAI推出的一个完成度并不高的新产品。


究其原因,其分析到虽然GPT商店目前在GPT数量上具备优势,但质量确实参差不齐,这一点在不少使用者那也得到了验证,很多项目还只是半成品。在目前的商店里,真正具备市场号召力的杀手级应用,依然是ChatGPT系列产品,后面则是一大批模仿ChatGPT的“山寨品”。


除了“山寨品”,一批同质化的产品也相继出现。有博主分享了自己开发的小程序被抄袭,在搜索栏里输入“绘图”,一大堆相关的小程序跳出来,甚至有的名字都高度雷同。



而比肩苹果App Store,陈佳分析GPT商店的出现,不仅明显缺乏硬件基础,在商业价值上存在较大缺陷。“众所周知,App Store本身是一个非开源封闭式系统,这确保了苹果在吸引专业开发者投入App研制,维护分润机制设计,以及全面掌控App营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但目前全球GPT社区主流文化还是开源,力图实现GPT的商用和利润实现,谈何容易。”


无独有偶,Magi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下的GPT Store仅是一个OpenAI新的曝光渠道或入口,很难带来苹果App Store一般的收入和利润分成。并认为开发者很难对OpenAI产生ios系统的依赖。


总的来说,GPT商店的出现还是给行业带去了不少影响和信心,但是未来想要成为下一个苹果App Store任重道远。此外,一直顶在OpenAI头上的数据隐私和安全,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版权问题日渐被重视


过去一两年里,一路高歌猛进的ChatGPT不仅因数据安全问题遭遇全球各国监管重拳,更是被作家、演员等知名人物公开谴责。就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年末,《纽约时报》向曼哈顿法院提交诉状,指控微软和OpenAI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上百万篇该公司的文章训练AI。


类似的事情在OpenAI身上不止一次发生,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0日,包括泰勒·布兰奇和史戴西·希夫在内的11名美国作家在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起诉OpenAI和微软,指控其滥用他们的作品来训练聊天机器人ChatGPT。


另据《洛杉矶时报》2023年7月1日报道,作家阿瓦德与特兰布拉称ChatGPT未经他们同意“摄取”他们的小说来进行训练。


由于《纽约时报》和OpenAI之间的诉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型媒体公司状告AI龙头的状况,从而这起案件的走向也将牵动科技、传媒行业的高度关注。


当地时间2024年1月9日,OpenAI公开发文回应《纽约时报》的指控,表示训练属于合理使用,但是我们提供选择退出的机会;“反诌事实”是一种很罕见的错误,我们正在将其降至零。并直言《纽约时报》未讲述全部故事。



一边是科技新产品ChatGPT,一边是新闻机构《纽约时报》,这一事件不由得使人想起10年前,今日头条被《广州日报》告上法庭一事。


彼时多家新闻机构也对今日头条发出谴责,最后今日头条大力购买版权,事情才逐渐平息过去。据媒体报道,两年后今日头条覆盖的媒体已达3700余家,每年在版权采购上的投入超过15亿元。


如今OpenAI的态度也极为相似,以“合作”为主题,遵循“可退出”原则。上周OpenAI知识产权和内容主管Tom Rubi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与许多出版商进行多次谈判和讨论。他们很活跃,非常积极,目前进展顺利……你看到了已经宣布的交易,未来还会有更多。”


据媒体周三(当地时间1月11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ChatGPT制造商OpenAI正在寻求从华纳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旗下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获得文章授权,以培训ChatGPT,并在其产品中加入CNN的内容。


报道还指出,OpenAI同样在与福克斯公司、《时代周刊》两家媒体公司进行谈判,以寻求获得它们的内容许可,包括视频和图像,以及文本和内容。《时代》首席执行官Jessica Sibley表示,“正在与OpenAI进行讨论,我们对达成一项反映我们内容公允价值的协议持乐观态度。”


去年12月,OpenAI与新闻出版巨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Axel Springer)签署了一项多年期许可协议,这是该公司与此类出版商的首次合作。


不过,有外媒报道,最近与OpenAI进行谈判的两名媒体公司高管表示,OpenAI仅仅愿意向部分媒体公司提供每年100万至500万美元的授权费用。即使对小型出版商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可能会让OpenAI在谈判中很难取得成果。


律师:诉讼不会暂缓人工智能的发展


OpenAI与《纽约时报》的案件,如果后者胜诉,OpenAI不仅可能要赔付数亿美元,还可能被迫销毁其所有的训练数据,这将耗费巨大的工作量和成本,甚至会让OpenAI与上述正在讨论的合作更难推进。


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表示《纽约时报》指控OpenAI未经许可使用大量《纽约时报》文章训练ChatGPT模型实际上和2017年hiQ Labs起诉LinkedIn一样,均是针对公开数据的再次利用问题。


当年hiQ Labs起诉LinkedIn,几经美国州法院、联邦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审理,双方于2022年达成和解,最终hi Q不再爬取LinkedIn的数据。她分析道在中国法下,法律允许再次利用公开的个人信息,但前提为个人信息为合法公开的数据,且必须在合理利用限度内。


另外,王源表示与人工智能领域反不正当竞争问题一样,版权也是容易引发诉讼的关键问题,而且版权问题与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相比,还需要考虑对作者著作权的保护。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基础数据权属来自多方,客户和用户在使用时同时生成和共享新的知识产权。


针对《纽约时报》率先提起诉讼一事,王源称这体现了其对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极大担忧,就像大家普遍担心的人类工作何时被人工智能取代一样。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兴起之时,经过了艰难转型,其间不少媒体销声匿迹,虽有部分和科技平台达成“合作”,但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收益。


“人工智能30%都来源于新闻业。让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再一次免费地付出一切。”“我们的内容正在被盗窃,我们必须说:这次不行。”《媒体创新2023年世界报告》中写道。


《纽约时报》的另一项主张为使用他人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却不付费用为侵权行为。王源分析道:在各国著作权立法中,均赋予了作者获得报酬的权利,且有权控制作品的使用方式。因此,在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框架内,这一主张是成立的。



但是,她也表示“与传统知识产权侵权不同,ChatGPT产品并没有篡改内容,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转载或者演绎作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广扩展了文章传播,只是对知识更快速和高效的自动化处理严重影响到其正常收益。”


2023年11月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全球峰会上,欧盟、中国、美国等28国签署了《布莱切利宣言》,实际上相当于达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底线共识”,即“以人为本”。


“在这一共识下,人工智能是不能阻挡的技术趋势,《纽约时报》的诉讼不会阻挡甚至不会延缓人工智能的发展。”王源称但这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如何规避人工智能风险,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这些利益涉及国家与社会、平台与用户、商业组织之间多重关系。


综合自OpenAI、财联社、北京商报、界面新闻等



   推荐阅读   

END

微信号|Taigeeker

新浪微博|财经网科技

财经网科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GPT商店正式上线,OpenAI还不能高兴太早

易瑾 财经网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