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887期 【大象聊学习1006】撑开学生的感觉

2017-06-10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成为学习者,做专业的、接地气的、学习过程实证研究者。


撑开学生的感觉:

先大后小


项恩炜



语音整理稿,未经作者审核


缘起

 各位伙伴,大家晚上好!今天来回应网友张雪梅老师所提供的一个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学生读到了一段有文字与数字组成的语言材料之后再被要求根据文字的信息来绘制相应的表格时,学生通常会遇到在横向第一列和纵向第一列这个学生无法绘制清楚的问题。那么在当初的网络对话过程当中呢,是请张老师帮忙收集一些学生的真实的错误所呈现的照片,最好是有学生的手迹。张老师非常勤奋,这两天提供了这么多份的学生的真实的作业原始稿,那我也分享在群里面。现在呢,一起来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1手迹

你看,学生1他的这个做法呢,我感觉到他是读懂了题目,而且思考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这个孩子呢,是从上往下的,有一个纵向的一个思考方式,那思考到第三层的时候就写的非常的繁琐,不断的重复了,违背了表格简洁的这个效果。那么正常来说呢,应该这个简洁重复的部分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个孩子呢,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其实我感觉起码他在读题的一瞬间,他脑海当中没有出现关于纵轴的、纵轴的这个模样、这个图形的样子,他的脑海当中是没有出现的。

他对题目的理解是对的,只是他在启动答题的时候,脑海当中缺少了,一个有纵轴方向格子的这么一个工具而已。


学生2手迹


学生2呢,这个呈现出来的,显然在横轴、横的那一条里面,他这个分类是比较清晰的。纵的这一栏里面第一栏分类也很清晰的。然而他遇到的麻烦是,他对于这个横与纵的这个关系啊,他不够、宽度还不够大。所以呢,没有想到题目考的是有两层,第一个横轴里面他还有个子栏目,两层的这个概念,第一个概念下面还有2位的下位的概念,他在横轴上面就没有办法体现出来的,只能原原本本的填在了这个原本只填数据的这些空格当中。那我理解这个孩子,那还是在对这个图形处理的时候脑海当中这个画面太狭窄了,太狭窄了,他脑海中的图像没有被撑开。原来可以有两级概念,需要在横轴或者纵轴出现。这一块呢是超出了他的理解的范围,起码脑海里是没有看到这样的图像。

学生2是有了纵与横的概念,但是可惜的是他脑海当中的纵与横的图像,他是真的不够大的,他理解只有一级。

学生3手迹

学生3很有意思,学生3你看,他其实是只考虑了横的这一侧,纵的那侧没考虑,但是这个孩子画的图标的特征是在横的那一侧里面他其实已经分了两层,也就有了上层概念与下位概念的意识。那这是他和前一位同学不一样的地方。那很可惜,他考虑到这一点,但是他脑海当中整个工具的模样啊,还是撑的不够大,纵轴那块他完全就丢失了,很可惜。


学生4手迹


学生4,他要用两张表格来表示他对这个题目文字的理解,那显然他在用一张表格表示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他缺少就是一张表格的容量已经对他而言是非常挑战,他理解的信息用来表述的是冲破了这一张表格的大小,必须让他用另外一张表格来做。那反过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他脑海当中,对于这一张表格的大小看的还是太小了。脑海当中,对一张表的理解,那个看到的样子,事实上是包容度太小,所以他才会忍不住画的第二张表格。核心问题和前面是一样的,脑海当中的这张表啊,缺太多不够大。

学生5手迹

学生5,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在做很多尝试。他已经有了横轴与纵轴,也有了横轴下面他也分了一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分开了,同时也填了数据。但是很遗憾的是什么呢,他这个图表列的时候,他要分层,他没有办法,脑海当中的图啊,还是小了,所以他弄出来是这个横轴的两列,他没有办法放在一列里面来表示,所以它分成了这样非常古怪的这个表格当中又插了一个小表格的模型来做。

遇见的核心的问题是孩子在接触这种类型的题目所需要的思维训练的过程当中,他每次都接触的是一个小片段,小碎片,他脑海当中的对这个工具的理解不够大、不够开阔。

原因及对策

最后的原因呢,肯定是和孩子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也好或者在课堂上上课时候也好,所接触的这个表格不够大有关系,每次都只能看到一部分。

我的理解呢,这样的学生的教学对这种类型思维的教学,我以为给孩子尽快的撑起孩子最大的一个框架,把这框架撑大,然后由大往小、往下、往小来聚焦,所有的题目只是这个大的框架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找到这种感觉。

当然找大的那个感觉不能胡来,一下子画的很大,这样学生会受不了。我的建议是先从简单到复杂,当然这个简单,从一开始就很大了,可能说不清楚,我是用这种图表的方式来表述一下。

原因及对策

第一步呢,是给学生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已经很大的一个框架。


原因及对策

这个表格是大部分这样的题目都会遇到的画出来的表格,剩下学生无非要填的是在里面画多少个格子,在中间这个所夹的那个一横一纵当中要画多少个格子。但是只要这样的这个框架一画出来非常简单,对吧,外面的一个四边形画一下,中间一个直角画一下,两笔就画完了。看起来很简单的图形,然后事实上他有横有纵,基本的框架已经具备了。

原因及对策

再细化,看下面一步。

接下来呢,我们在里面的那个小矩形里面,我们画上7条横边和7条竖边。这样之后呢,就形成了一个8*8的格局。为什么是8呢?这是有讲究的。我建议黑板上画的时候直接就画8格,小朋友们呢,甚至可以把这个8格的图形复印给小朋友们,每道题目用这种8格的来练一遍。

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是8呢,因为8是可以分成4个2,2+2+2+2可以分出来的,8你也可以分成3个板块,比方说4+2+2也是可以的。也可以分成2个板块就4+4两个板块,所以可以应对、足够多的应对,不同层次的模型吧!

原因及对策

最关键的是这一步,非常关键的是这一步。当着孩子们的面,我们在3与4之间画一条线往上对接,5、6之间画一条线往上对接,7、8之间画一条线往上对接。让孩子们找到表格是如何核心部分是如果做出来的关键。因为这个横轴里面分几栏是非常关键的,就是最难点。那么纵轴里面照样也分几栏,让孩子们自己来看,是我从3那边往一条线往左边延伸,分出两栏来了。如果从6那边往前再延伸就分出三栏来了对吧!这个分栏的过程是最最要紧的过程,让孩子们找到在这个地方斟酌的感觉。到底是分两栏,还是分三栏,根据题目来看。

分完栏之后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图形。

原因及对策

我的建议呢,是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把下面那张表,多印刷一些,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遇到任何一道题目都有从这张表开始来做这个横轴与纵轴画几份的这个练习。

原因及对策

对大部分的题目而言呢,其实只要用出这个表格就可以了,无非就是说横轴画几道、纵轴画几道的问题。那么对于现在张老师所发的这道题目,那是比较难了。我们要把这个框架再扩大,当着孩子们的面上新课的时候再扩大一遍,让孩子们有感觉,说最难的题目,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所谓的再扩大是什么意思呢?是这样的,很简单,再画一个直角。 

原因及对策

就是这样多加一条线,多一条线在原来的矩形外面再加一条线,这就可以对付很复杂的题目了。我认为在考试过程当中能够做到这样复杂的已经到极致了,因为这就变成3*3的格局了。

原因及对策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在又出现了外面新的一条横轴与纵轴。我们讨论的问题和前面一样,思维的方式和前面一样,我这里要加几条竖线把它分成几个栏目,记清楚就可以了。

对付题目的时候,我建议就把这个表格,最难的时候就把这个表格画出来,往里面填东西就可以了。 

原因及对策

我的理解是让学生手头拿到最后这张很复杂的表格,然后去选择,我看到任何一道题目,我到底这里面要选多大的、多大部分的这个阴影。肯定不需要选择整个表格,那我需要选多大部分呢?把这个每次做一个识别的工作,把他给找出来,那老师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一开始降低难度,甚至可以说不同类型的表格老师把这个阴影啊,帮他打好,然后右边贴上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来玩这个连线的题目,左边的这种类型的表格和右边的一排各种的文字、数字、表述体,哪一个对应哪一个,让孩子们自己来圈画。这是第一步可以做一个这是进入第三步识别的那个环节,刚才前面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说是给孩子们一个触发与定格的感觉,所有的题目不就是这样一个横的纵的问题嘛,然后不断往上加的问题。 


       那么在这样触发、定格与做足了识别的基础上,所谓的做足识别,我理解起码要做三组以上、甚至七组、八组这样做下去。这个上面老师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来做一些举例的工作。比方说我就拿到发给孩子们这种空白的表格,发下去,孩子们到以前各种各样的题目当中去找,找出来,往里面填。能不能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我觉得我搞到一个复杂的题目,我感觉我找到一个用这个表格用到位的感觉,找出来再来分享。


这样的训练过程,这样的训练过程是可以帮助不管在哪个阶段都是在帮助孩子们快速的构建起整体表格的那个样子,就最大的表格长什么样,这种感觉。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题目来,往里面挑一个一个的细化,看他需要哪一个部分而已。


最后呢,可以请孩子们用这个表格自己填上数字,然后可以编题目了,进入到一个创造的环节,自己截取表格中的某一个部分,然后呢,写出相应的题目,大家互相做一下玩一下啊。


这是今天的大象聊学习。中间涉及到对学生的素材的一个解读和一个教学设计的一个分享,因为中间还涉及到制图数据,感觉如果光听语音的话可能会比较绕,也是难为大家了。但是整个分享我觉得是有思维含量的,而且足够真诚,谢谢大家!

反馈

张雪梅老师:完全听懂了,而且很实用。听到表转文的设计时心潮澎湃,这样玩太来劲了!真是一举多得呀!对学生表格的分析,也是佩服不已,我还在想,搜学生错误的表格能看出什么呢?很期待。果然,错误的表格非常有价值。谢谢大象老师!


大象老师:谢谢张老师提供的真实问题和学生素材。这个分析是学习者立场起作用,这个设计是基于学的教学设计五步法的运用而已。不过效果还是得看执行教学之后学生的反馈。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另,张老师是否有兴趣把这个过程记录成文?包括后面的实践。这篇文章一定可以发表到语文届的核心刊物上。我们合写一篇,第一作者是您。我可以负责结构,修改与向杂志编辑推荐。



第四届成为学习者大会,欢迎您的加盟:

第882期 “基于学的教法”培训暨第四届成为学习者大会



编辑:珍珍

田野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是致力于:

做专业的、接地气的、学习过程实证研究者。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 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