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好故事,是从哪里来的?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2007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拍下了云南怒江州大山深处的女孩余燕恰溜索上学的照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2年7月,江苏台得知余燕恰大学毕业选择回家乡当医生,便迅速组成摄制组前往余燕恰家乡,最终用15分钟的专题片《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讲述了余燕恰的成长故事,该作品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件作品凭何获得中国新闻奖?好故事从哪里来?不妨听听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主任记者姜超楠的分享。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主任记者姜超楠


一个好故事在主题宣传中所呈现的力量,常常胜过千言万语。好故事从哪里来?怎样讲好人民的故事?我们一次次追问,一次次用作品回答:

倾情守望,关注时代个体;
用心讲述,聚焦重大主题;
创新探索,推动媒体深融。


时代个体 倾情守望



时间的厚度,让追求时效的新闻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讲述了余燕恰跨越15年的人生故事。

2007年,我的同事们看到一条线索:怒江边有很多孩子要靠溜索上学。新闻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们决定通过报道为当地的孩子做点什么。当时,同事戴玲燕正在江边采访,突然听到一阵巨大的摩擦声,只见一个小红点顺着溜索而来,摄像马上调转镜头,记录下8岁的余燕恰溜索过江的镜头。随后,摄制组在江边接到燕恰,并跟着她回了家。她的故事,让观众既震撼又心疼。

随后,江苏台联合全国20多家媒体发起公益行动,在怒江上建起3座爱心桥,其中一座,就在燕恰的上学路上。这也成为我们时隔15年再度出发的起点。

2022年,随着燕恰回乡当医生,我们也到达怒江,一幅人生画卷徐徐展开:15年里,燕恰经历着村子的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日子越过越好;目睹了国家溜索改桥工程让一条条溜索变成双向多车道大桥,交通越来越便利,上学路也越来越畅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燕恰顺利完成学业并做出了回报家乡的选择。个人故事背后,我们清晰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山河巨变,更看到梦想在时代沃土上生根开花的奋斗图景。

瞄准这样的故事,报道就成功了一半。这种充满张力的故事从哪里来?甚至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运气这么好,总能碰见这么好的故事?

都说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15年前的溜索瞬间和爱心桥,是我们报道的独家引子。这个引子说普通也普通,因为很多媒体都能找出曾经报道过的人;说稀缺也稀缺,因为在主题的指引下,我们完成了一个好故事的报道闭环,让偶然的好故事,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好作品。

正如2019年,我们用一幅“迟到十年的拼图”感动了全国观众:一位爸爸在西藏戍边时为救人牺牲,妈妈把真相对孩子隐瞒十年。这个作品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和《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一样,稀缺而极致。它们,是我和同事们在每一篇报道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缩影。好故事,来自于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发声、与人民同行,也来自于我们对这片土地每每凝望都饱含深情。


重大主题 用心讲述



2022年,各大媒体都在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巨变,江苏广电总台推出一系列重磅节目,用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讲述展现发展成就。在主题宣传中,如何让内容更具传播性和贴近性,更加入耳入心,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此时,燕恰毕业返乡的消息与我们的目标开始了双向奔赴。透过主题去讲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温暖的故事更深层的内涵。

首先,用主题挖掘故事。对主题的认识决定作品的格局。2007年的溜索瞬间和对其家庭的报道,是我们的独家资源,但如果偏执于此,15年后的寻访,就会成为一则以江苏台视角出发的爱心帮扶后续报道和励志故事,淹没在信息洪流里。而正因为对时代主题的审视,让我们对15年前媒体的“功劳”采取了极为克制的表达——全片4300多字,和当年爱心桥有关的篇幅不超过500字。作品没有故地重游般自吹自擂,而是迅速将笔墨投向了小人物和大时代:家乡建起了一座座桥,燕恰和小伙伴都到了乡里读书,这是国家溜索改桥工程的投射;家里从漏风漏雨的吊脚楼搬到二层小楼,并种上了草果,这背后是脱贫攻坚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真实获得感;而余燕恰一路被帮助,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这让我感受到在新时代,每一个梦想都被呵护,每一段人生都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舞台。而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也寻找到了真正的主题:为了人民。走近余燕恰,让我真实触摸到: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最终都是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鲜活的精彩人生中。

在怒江的每一天,我都深深地被震撼着:在西南山区的“毛细血管”里,我感受到中国发展强有力的心跳。我也真正读懂了在大山深处的公路、桥梁、校园、村庄都随处可见的一句话:“感谢共产党,感恩总书记”,这是人民最淳朴的心声。

记得刚刚完成采访回到南京那几天,我恨不得每天不睡觉地写稿、剪辑,不仅仅是因为作为记者追求时效性的本能,更因为我迫不及待地要把来自采访一线最真实的感受倾注到作品里,传递给观众。

找寻这样的好故事,看似“大海捞针”,但“捞针”的秘密,就在于找准人物的时代锚点,深挖故事的时代立意。正如2023年,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新闻纪录片《了不起的赶路人》,聚焦了大货车司机这一群体。但我们的立意并非只停留在人间冷暖和个人奋斗,而是集合典型公路、典型货物和典型司机,以赶路人的视角展现中国之变。系列作品获得千万级流量和多家央媒转载。

其次,讲好人物的故事,让主题“感同身受”。以人物为切口讲述宏大主题,越来越成为普遍的操作。但人物不是记者的“嘴替”,更不是主题的“工具”。真诚的倾听才有自然的表达。

拍摄的一周时间里,我们把目光从余燕恰本人不断外延,寻访见证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第一书记,见证易地搬迁和整村脱贫的村支书,参与爱心桥建设并参与了国家溜索改桥工程的桥梁设计师,见证燕恰努力求学并做出人生抉择的小学老师、大学老师,我们还走访了多位学成返乡的溜索孩子……已然发生的过往在我们的寻访中逐渐产生了流动感。每一个人的讲述,都在围绕燕恰,而人物故事背后的主题也已经非常具象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比如:燕恰家从山上搬到山下,村支书告诉我们,燕恰家分到的是1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整村搬迁那天,全村杀了一头猪作为庆祝,这是他们过年才有的隆重仪式。

比如:我们跟着燕恰赶集,一家人买了一大筐食材,花了三百多块钱,稀松平常,这样的采购每个月四次。看着老乡们脸上的笑脸,听着扫码付款交织的声音,我知道,整村脱贫不只是同期声里的一个词汇,而是老百姓的米袋子、钱袋子最踏实妥帖的富足。

再比如:余燕恰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以前,我一直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我追问“哪样的?”她答:“就是像布腊村这样,全世界都要溜索。”这一句话,激活了拍摄的所有瞬间。“桥”这个符号,成了贯穿全片的核心抓手:从爱心桥到国家溜索改桥,到脱贫攻坚为个人梦想实现架起人生之桥,再到燕恰返乡为乡村发展架起希望之桥——这让我们的创作有了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回想燕恰背依怒江静静讲述的那天,我很庆幸没有那么“着急”地获取答案,而是任15年的江风扑面而来,任看上去细枝末节的讲述自由翻腾,也才最终收获了燕恰一句一句平静而坚定的话语:“我们把最难的日子过去了,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溜余燕恰溜过的索,走她走过的桥,在她15年的故事里感同身受。

最终,15分钟成片每一个字都饱蘸真情。如果说创作有技巧,我想最大的技巧是真诚。当我们面对庞杂的世界,保持内容定力,追求内容魅力,才能让主流价值、主流舆论的声音可亲可信,观众和网友才能喜欢看、愿意转。


媒体深融 创新探索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流媒体更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我们越来越坚定:好的内容,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高质量才能赢得大流量。

《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通过网络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图文、电视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传播,被全国近百家媒体官方账号和主流平台转载,阅读量过千万,实现了全网破圈。

此外,我们的全媒体评论节目《评新而论》、荔枝新闻“荔枝特报”都围绕溜索女孩推出了不同维度不同形式的报道。好作品、正能量,在融合传播中,澎湃出大能量。

内容优势加传播优势,才有高质量的媒体融合。我们的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用鲜活的方式讲好鲜活的思想,长中短视频持续引发热议,成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现象级作品。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推出《大道之行 筑梦丝路》,打造包含成就报道、人物微纪录片、见闻Vlog等在内的全媒体产品构架,涵盖音视频、图文等全媒体报道形态。主动作为、深度融合,我们用持续的探索和创新,为优质内容插上翅膀,用正能量奏响时代强音。


结语



作为一名记者,能够一次次和这些动人的故事相遇,是我的幸运;推动融合传播,讲好新时代里凝心聚力的人民故事,是我们的责任。

借用这个作品的名义,我想向2007年和江苏台一起发起公益行动的二十多家媒体致敬。正是我们一大批新闻人凝聚起的庞大力量,呵护了无数像余燕恰一样的个体,也让人们看到新闻人的作为和担当。

如今,滚滚怒江,见证着新闻不朽的力量,也将继续见证新闻人所记录的奇迹般的故事和这让奇迹发生的伟大时代。而我们也愿意继续与同行们并肩,做有灵魂、有高度的新闻传播,肩负起时代赋予新闻人的使命。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长江朱建华”,来源:中国记协网
作者: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主任记者姜超楠

主编:刘娟

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END  


往期推荐

春晚幕后的精彩故事、感人瞬间和难忘回忆:《跃龙门——春晚幕后纪实》新鲜出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推出《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

收藏!2024年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完整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