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人的尽头是“网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全媒体探索 Author 周娟娟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网红和媒体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标签,被屡屡捆绑在一起作为媒体转型的讨论话题。
对于不少“新闻老兵”来说,这几年最大的困惑就是两个字——转型。
媒体人往哪儿转?很多人的探索就是努力转型为“网红型媒体人”,不仅要集提笔能写、对镜能播、能拍能剪、策划组织等技能于一身,还要能红有流量,真的能做到吗?


01

媒体人入局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自媒体遍地,“网红”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风口上应运而生。什么是网红?IMS(天下秀)新媒体商业集团创始人李檬曾给出定义:网红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或者特点,在今天“去中心化”的时代中,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得了一定量的粉丝,在为粉丝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自我创造价值。
网红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一些传统媒体靠着相对灵活的机制,较早成立了一批媒体工作室、产品事业部等,以人为核心要素,开始打造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账号及爆款视频等,也造就了一批入局较早的“网红型媒体人”,成为了流量担当。
采编出身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大规模挺进日活过亿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让媒体人的入局成为了必答题。毋庸置疑,有思想、有品质的优质短视频会引领着“网红型媒体人”频频“出圈”: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的Vlog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大国外交最前线”;湖南台主持人张丹丹的垂类育儿账号“张丹丹的育儿经”收获无数宝妈的喜爱。
短视频作品《比利时人“菲哥”娶了中国媳妇,在威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巧克力店》
当然,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在这场战役中也不曾缺席。笔者所在的威海晚报不仅较早地转型进入新媒体赛道,在打造品牌栏目方面也进行了多方探索,在日常的新闻采编工作中,尝试以多个角度对同一新闻素材进行编发,努力用短视频思维来呈现新闻事件。
2020年七夕前后,笔者制作的短视频作品《比利时人“菲哥”娶了中国媳妇,在威海开了一家小小的巧克力店》冲上抖音热搜,一夜间获得 30 多万观看量。此次在社交平台的尝试让笔者再次看到了流量的力量,坚定了入局新媒体平台的信心。
在抖音平台生态已经近乎饱和的今天,媒体人入局已经不占优势。如何在专业知识加持下成为正能量、有担当的“网红型媒体人”?这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全新命题。


01



02

流量、情绪和媒体专业素养并不对立


作为主流媒体出身的专业记者,多年来的专业历练让笔者深刻认识到,网红型记者、主持人等媒体人有别于纯商业平台、MCN 机构塑造的职业“网红”。这种差别不光在于人设、输出方式,更包含着根深蒂固的内在定位和传播意识。


商业平台具备极强的商业属性,因此在打造网红的过程中,平台更加注重情绪表达,专注于解锁流量密码,甚至会出现以低俗内容博眼球等问题。


而主流媒体人出于行业职责使命,以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和中心工作为出发点,一旦发声,其表达方式、传播手法必将经过精心推敲,主题主旨坚决不能偏离主航道。


那么,商业平台及职业网红所要表达的情绪、追求的流量和主流媒体人的专业素养是否完全对立呢?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将媒介定义为人体功能的延伸。我们对这一定义进行扩展,如果把网络世界看作是一种媒介,那么它也应该是人的关系的延伸,在这些关系中,用户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媒体人通过连接自身和用户,打造出一套传播逻辑。这样看来,从理论上讲,媒体人转型为“网红型媒体人”,两者并不存在天然矛盾。
相反,主持人打造的极具鲜明特征的 IP 更容易吸引用户,从而为自己所在的传统媒体或平台带来流量,进而赋能媒体融合转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要比以往任何转型更多、更艰难。


03

抓住平衡点网红也可以很主流


近年来,传统媒体开办品牌栏目,努力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向传播正能量的“主流网红”方向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身处一线,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媒体人在提升自身能力、转型跨越方面的脚步从未停止。
“网红型媒体人”的打造就是为了和用户、读者、粉丝拉近距离,其深层目的在于更大范围、更有效率地进行观点传播,从而重塑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然,这个路径已经非常清晰。
在探索之初,我们在不甚了解互联网传播规律和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时,曾简单地认为抖音、快手等商业平台只是新闻报道的一个新的发布渠道而已。不断探索之后,我们普遍认识到,把同质化的内容简单地发布到不同的资讯平台上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新角度切入、新方法包装,甚至需要打造多镜头、新视角的发布。
传播的方式方法要改变,从而融入多元的表达空间,“人设”的打造和经营也是重中之重。曾有某知名媒体人在短视频平台成功打造了清纯可人的“人设”,爆红后其私生活被粉丝挖出,与其“人设”形成了较大反差,结果可想而知,“人设”崩塌且牵连到其所在媒体单位。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更说明了媒体人一旦成功“出圈”成为网红,必然面临被流量挟持、让渡私人权利空间的问题,一旦背离了粉丝的期待,“人设”崩塌只在一念之间。因此,稳住“人设”是媒体人涉猎短视频风口、网红经济领域的关键一环。
图源网络
在“人设”的搭建上,媒体人始终脱离不了本职工作的深深烙印。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一直热爱新闻工作,始终喜欢记者这个职业带来的种种人生体验,在探索转型为网红型媒体人的道路上,笔者始终想从新闻人的角度、带着新闻人的使命出发。无论风口如何变,所涉猎的领域、工作的内容如何调整,媒体人的初心一直都在。
拥抱网红流量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和热情的。从年龄上来讲,这个赛道对年轻、时尚、有活力的新人主播更加友好。在表达方式上,媒体人更习惯于教育式、官方化的输出;而短视频除了需要情绪的代入,以身边人的角色与粉丝开展良性互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困难就在那里,事在人为。如何用短视频建立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打造更亲密的粉丝关系?媒体还需要机制体制的及时调整,从而进一步激发活力,创造媒体人转型的原动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生态,媒体人走到今天,都要有一点“红”的意识、“慢”的耐心和“冷”的勇气。要始终紧跟社会热点,腹有诗书、肩有担当,也应能“情系粉丝”,把眼光放长,把平衡点抓准,追求流量但不做流量的奴隶,在不确定的日子里向内看,保持自治的状态,方能行稳致远。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全媒体探索”微信公众号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值班编辑:李磊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刚发片单,又开创新会,这家央媒新媒体平台动作有点密

10次获中国新闻奖!她说自己是个比较倔的人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新词热词,一起来学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