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制裁发生之前,为摆脱对美日设备的依赖,北方华创与中微公司就已分别从2017年和2019年分别供货长江存储。 订单已经扶上马,国产设备的实力到底如何呢? 今年4月,中微公司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披露,中微的蚀刻设备可应用于64层和128层 3D NAND芯片的量产,针对更高层数堆叠的客户需求,还在开发验证新一代设备。而据《南华早报》报道,长存在今年初大幅削减了半导体设备订单,北方华创的采购订单被砍了70%。 在2022年财报里,北方华创未曾提及用于3D NAND芯片刻蚀设备的进展。但在今年5月底的业绩说明会上,北方华创低调回应了相关进展:“用于存储器件的高深宽比刻蚀机已完成研发,进入工艺测试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已基本满足客户要求。” 芯片制造具有短板效应,最弱的环节将限制产品的最终水平。在芯片制造的三大(光刻、刻蚀、沉积)和三小环节(清洗、注入、外延)上,中国大陆供应链其实都离国际一流水平有差距。目前,刻蚀和清洗设备已经是国产化率与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环节了。
尾声
去年下半年,长存的技术突破赶上固态硬盘的价格下滑,一时间拳打美光脚踏三星的论调铺天盖地。 这样的故事自然令人心驰神往,但实际上,NAND闪存的主要市场还是手机、服务器等OEM领域,固态硬盘的市场规模较之前者其实相对有限。2022年,以长存和长鑫为代表的国产存储品牌,合计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尚不到5%。 另一方面,固态硬盘大降价更多是存储芯片本身的产业周期所致。2021年,疫情带动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上涨后,促进了存储芯片需求一度上涨,随后便随消费疲软进入下行周期。 由于存储芯片标准化程度极高,核心的竞争力就是通过扩大产能摊薄成本。而产业下行期恰恰是三星这类头部厂商施展反周期大法的窗口期,当年的日本内存大厂尔必达就死在了金融危机后的芯片价格暴跌。 目前,NAND闪存市场仍然由三星、铠侠、SK海力士等老牌龙头把控。但对于国内存储芯片面临的困境,可能也不必太过悲观。 和面板一样,存储芯片是个典型的“日本人成功、韩国人胜利、中国人搅局”的游戏。LCD面板最早由日本公司发明,但韩国公司趁着日本经济衰退期间猛砸产能,直接把日本面板产业彻底砸出局。2010年后,中国大陆加入战局,用十年时间和上千亿的财政补贴换来了LCD面板第一大生产地。 NAND闪存的特点同样是技术迭代稳定,产能爬坡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无论是芯片厂商还是上游的设备公司,害怕的不是技术封锁,而是下游没有订单。 所以,如果想帮助长江存储,方法也很简单:打开网店,挑最贵的买。 参考资料[1] Silicon Sellout: How Apple’s Partnership with Chinese Military Chipmaker YMTC Threatens National Security[2] YMTC’s Xtacking 3.0, first to 200+ layers,TechInsights[3] U.S. Suppliers Halt Operations at Top Chinese Memory Chip Maker,华尔街日报[4] 美国芯片出口管制如何卡中国“脖子”,FT中文网[5] 半导体系列报告:长江存储持续进阶,国产 3D NAND 加速崛起,民生证券[6] 精雕细刻筑产业基石,国产刻蚀机未来可期,财通证券[7] 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赛道坡长垒高,国产替代正当时,中原证券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 编辑:李墨天视觉设计:疏睿责任编辑:李墨天研究支持:何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