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委员故事】退伍士兵顾伯平的故事

2017-07-28 顾伯平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退伍士兵顾伯平自愿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正在服役的军人、已退伍的人们以及未来有志于入伍报效国家的人们有所参考和启示。

 

顾伯平在他的专著《人生五十半部书》自序中这样地开始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如果要对自己人生前六十多年作一个坦白的、简要的回顾,那么,略可归纳为“五个一”,即:“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公务员,一个学习者,一个健康的人”。

一个农民,是顾伯平人生16周岁之前的事情。顾伯平在搬经镇王陈村九组农村只生活了16年,仅读完了小学、初中,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年龄阶段一般与艰辛农事和艰苦生活联系不上,应当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然而,事实上顾伯平的童年是很苦、很辛酸的。由于当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独特的家庭境况,迫使顾伯平不得不过早地与父母亲一起分担做家务、照顾弟妹、下地做农活,春不避倒寒,夏不避酷暑,秋不避风雨,冬不避霜雪,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所幸他从小就舍得吃苦,不肯落后,自立自强,四时之间,旱地锄禾,水田插秧,春耕秋收,打草喂猪,担水拾柴,烧火做饭,酸甜苦辣,雏鹰啼血,中国农村一个贫困中小学生和一个农民所经历的学习生活的艰难,生产劳作的艰辛,时常遭遇的窘境、难堪和受到的委屈,些许收获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顾伯平都有深刻的体验。他的吃苦耐劳,会做农活儿、家务活儿时常受到乡亲们的称赞,未满11周岁就同成年人一道下水田插秧,乡亲们当时开玩笑地说:“这孩子将来年纪大了可有牛吹了。”这样一段“艰难困苦”的童年生活,为顾伯平后来的人生道路铺就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一个士兵,是顾伯平人生最重要的阅历之一。顾伯平1970年12月入伍,在军队虽八年有余,却没有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战功,日常工作几乎与军事没有直接关系。然而,他经历了每一个士兵都必须经受的必要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素质磨炼,拉练集训,生产劳动,文化补习,抗灾救险,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等都一一亲历。唯顾伯平能够有幸在部队机关工作,长期为军队高层首长服务,起早睡晚,鞍前马后,赤胆忠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工作。难得的是能够近距离地经历那个年代中国政坛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能够近距离地、部分地感受到当年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以及矛盾与斗争的尖锐复杂;能够零距离地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智大勇;能够零距离地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将军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人民无限深情、对朋友义无反顾、对困难与挫折坚忍不拔、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风亮节;能够零距离地学习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将军坦诚而务实、科学而管用、勤俭而大气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八年多的军旅日子,顾伯平从16岁到24岁,从南京到北京,是他人生由孩子向成人全面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他人生世界观基本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美好的时期,每个人都梦想一帆风顺,盼望事事如意,也确有不少幸运者。只是顾伯平不仅没有那么幸运,而且历经曲折、坎坷。举凡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好事都与他失之交臂,幸运总难降临到他的身上。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冲刷,使顾伯平感受至深、刻骨铭心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将军的忠肝义胆、刚正不阿,与人为善、诚实坦荡,光明磊落、大度豪爽,奋勇拼搏、不怕牺牲,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有勇有谋、坚忍不拔,任劳任怨、宠辱不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高尚品德与气质,这些无不遗留给顾伯平人生历程永世不可磨灭的厚重烙印,传承给顾伯平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共和国元帅叶剑英曾幽默地唤他“小顾子”;开国上将许世友、彭绍辉都对他肯定有嘉;开国少将周纯麟及夫人多次表示要将他列为子女行列等等。这些无形的却是无价的宝贵财富,在顾伯平后来走过不平坦的、长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一个公务员,是顾伯平退伍复员后直到目前正在从事的职业。顾伯平虽然不曾有机会从村组、乡镇、县市和厂矿企业的基层领导岗位上一步步走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也不曾有机会做过什么大事情、作出什么大贡献、取得什么大进步。”然而事实上,由于顾伯平生于农村、当过士兵、做过国家机关一般干部,国家公务员的中、低层各职级都有较长时间经历,对基层工作体会较深,对基层群众很有感情。他无论是在什么职级和哪个岗位上都“位卑未敢忘忧国”,特别是年满18周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一直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勤奋学习,勤奋工作,以勤补拙;勇于任事,勇于承担,以勇补弱,全身心地投入组织上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从不敢懈怠和大意,认真做一个好党员,奋发当一个好公仆。在本职岗位的履职过程中,顾伯平常思为政之本,常想发展之策,常念百姓之难,常虑贪欲之害,清廉简朴,求真务实,于己低调做人,为民高效做事,一腔热血,对本职工作用心至切;一片丹心,对人民群众用情至深;一身正气,对个人自身约束至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求自己必须保持坚强的党性,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忘我的履职境界,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顾伯平感觉温暖的事是得到组织上的肯定、老百姓的拥护和同志、朋友们的支持、帮助;寒心的事是遭遇不忠、不义之人;幸福的事是看到老百姓发家致富;不幸的事是看到老百姓受灾或生病;愉快的事是和富起来的老百姓聊家常;痛苦的事是看到老百姓遭受不公平的对待。他对同事和友人说得最多的话语是:“我从老百姓中来,我一直是老百姓的一员。”“忠诚、干净、干事、担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息尚存,党性、良心、职责都让我不能不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挂心间,尽心尽力地从点点滴滴的具体事情中忠实地履行一个公务员的职责与义务。”他在任中共大理州委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治理保护好了高原湖泊洱海,他撰写的“洱海治理保护的启示”一文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笔批示。


                  


                                   

一个学习者,是顾伯平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乐于并坚持做的。顾伯平并不是长期从事科研或教学的专职人员,读书并不很多,也没能写出许多“大部头”著作。然而,顾伯平自军队服役期间,就有机会利用当时一般情况下难以拥有的学习条件,阅读了一些古今中外名著,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名剧、名作、名曲。退伍到国家机关工作之后,他又从打牢基础做起,在坚持自学的同时,到北京市第五中学补习高中课程,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到中央党校攻读研究生学历。特别有幸的是能直接聆听周谷城、吴浩坤、亓成章等众多名师、良师的谆谆教诲,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和引领,慢慢地开始了业余的学术研究活动。因工作关系,顾伯平也曾游历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和有关研究机构,读书行路,思考实践,广为涉猎,久而久之,略有积累。几十年来,顾伯平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不敢放松学习,不忘开卷有益,不懈的独立思考,笔耕不辍。以参加编纂大型历史文化书籍为途径,打牢自己的学术基础;以经常地求教于哲学社会科学界“先生先进”为志趣,激燃自己的思想火花;以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各种题材的文章为方法,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到目前为止,顾伯平已参加编撰的大型图书约以千万字记,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百余篇,参编图书均立意独特、力求创新,《中国精神》、《中华正气》、《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堪称上世纪九十年代思想理论界的扛鼎之作;撰写的文章大都能敢从肝胆吐真情,发自肺腑见真言,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头版头条刊登的“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求是》杂志刊载的“论文化创新”等都是主流报刊的骨干文章,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他也曾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做过大学的兼课教师,兼任过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工作。顾伯平从读书学习中得到的充实感和愉悦感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的,这就不能不使他牢固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朋友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勤学而静思,静思而敏求,“与真理为友”。他为自己拟订的学习和研究课题规划主要是研读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著作和资料,对东西方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比较研究,吸收和融合人类进步的成果,深入研究“文化力”,探求“文化创新”,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一个健康的人,是顾伯平身心锻炼和修养永无止境的过程。顾伯平自知是一个凡夫俗子,不乏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过着与常人一般无二的普通生活,也曾说过许多傻话、错话,办过一些傻事、错事。然而,顾伯平从懂事以来,特别是参加工作步入社会以来,深切地体会到健康对于人是最重要的,人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只有健康身体与健康心理的总和,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康的人。他注意适当体能锻炼,坚持每天早晨起床打坐(出汗)半小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保持体魄健康的同时,特别注重心理修养,笃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断地要求自己以先贤先哲先进为楷模,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心志,重正义、行大道、说真话、办实事、做好人,坚持独立人格,心理修养至上,精神境界的提升高于一切,人格形象的坚守比生命更重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他奉行冯玉祥将军书赠张学良“要小心,要谨慎,学吃亏,学让人。遇事能忍,生活俭勤。不自夸,不骗人,诚诚实实,厚厚钝钝,乃是根本”的题辞,践行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得理让人,从不计他人的缺点和过错;严于律己,内省自责,凡遇到问题首先是向内用功检讨自己。他能够经常地自觉进行反省和忏悔,知错肯改,谨记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是第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所以在做人大节上尚未发现有什么瑕疵。懂得感恩,善于团结,长于协调,“乐道人之善”,人若有善,如己有之,这就使他步入社会以来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乐多贤友”,情感亦笃,令其宽慰。顾伯平遵守法规和纪律,不会泄密;信守约定和誓言,从不做对不起组织和对不起朋友的事;奉献爱心和真情,不图回报,假如偶有人负我,我亦不负天下人,俯仰无愧无悔,堂堂正正地走人间正道。怀正气兮坦荡荡。顾伯平深知自己的骨头硬、血液热、心肠软,难免招致许多误解,却不会去计较人们的不理解、误会甚至嘲讽和嫉妒,每遇到尴尬、委屈或不公平对待的事情时,大都能较快地进行自我调节,从心理上放开或化解,努力学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血肉之躯有灵魂,灵魂深处有阳光”,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讲原则、讲感情、讲方法,做到诚实、朴实、务实,体现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柔有刚和独立见解,保持自己善良光明,诚实守信,宽厚大气,心态平和,任劳任怨,推功揽过,从容适度的特质。

宇宙浩浩,时光匆匆,人海茫茫,往事悠悠。重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顾伯平目前还在组织上安排的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机关副部长级领导工作岗位上忠实履职,续写着一个退伍士兵继续砥砺前行的故事……

 

 

附:

顾伯平简历

顾伯平,男,1954年11月生,汉族,江苏如皋人。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人生五十半部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80余篇。

1970.12-1974.07 解放军南京军区四所战士。

1974.07-1979.04 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驻地战士。

1979.04-1983.12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外事处工人、干部。

1983.12-1985.12 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

1985.12-1988.12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外事处干部、主任科员。

1988.12-1994.09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际友谊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副书记(1991.03)。

1994.09-1995.10 公安部群众出版社总编室负责人。

1995.10-1997.09 公安部报刊图书出版社总编室、办公室主任,一级警督警衔。

1997.09-1998.06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8.06-2001.10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兼省委对外宣传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省610办主任。(1997.09-2000.07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国际政治专业学习)

2001.10-2002.11 中共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2002.11-2007.12 云南省大理州委书记。(其间:2004.09-2004.11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7.12-2008.01 中共云南省政协党组成员。

2008.01-2013.02 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2013.02-2013.06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2013.6-2014.01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2014.01-2015.06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2015.06-2016.10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

2016.10-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