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的历史演进建国后中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中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对居民实施户口证件化管理。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面世,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根据发布在《警察技术》1994年第二期李莉所著的《居民身份证制作新工艺的研制工作》一文,第一代身份证是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成功的,由于受到当时国内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的限制,居民身份证上花纹图案公用信息与个人资料的制作程序倒置,工艺流程复杂,加上使用30年代落后的印刷设备及多种手工操作,致使居民身份证制作周期长,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根据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官网,2004年起开始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二代证”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和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安全技术,证件防伪及使用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第二代身份证同样是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制,“二代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半导体、材料、印刷、密码、防伪、机械、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的全新电子证件。其中多项技术、规范、工艺、产品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目前第二代身份证也已经是近20年前的产物,其整体技术水平与应用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目前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身份证的电子化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2、身份证电子化在我国拥有较为深厚的发展历史(1)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根据eID官网,2010年,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就根据公安部指示开展网络身份管理试点研究,并在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网域空间身份管理”等信息安全重大专项,研发了“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标准体系。eID是以国产自主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身份认证技术,不仅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识别自然人主体,还能用于线下身份认证。用户持本人法定身份证件通过在线或临柜的方式开通使用。根据载体类型及认证方式的不同,eID主要有通用eID与SIMeID两种类别,其中通用eID常见加载于银行金融IC卡、USBkey、智能手机终端等内置的安全智能芯片;SIMeID主要加载于支持SIM/USIM功能的SIM卡、USIM卡、SIM贴膜卡、eSIM芯片等复合的安全智能芯片。eID已形成并发布包括三项国标和数十项行业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只要符合上述相关标准的安全芯片,都可以加载eID。目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已和中国工商银行、九江银行、海口农商行、大庆农商银行等合作发行加载eID的金融IC卡及SIMeID贴膜卡超1亿张;与三大电信运营商进行技术对接并试点发行加载eID的SIM卡;与多家主流品牌手机厂商合作将eID加载于手机终端,并正在与其他手机厂商进行技术对接。eID依据《居民身份证法》《电子签名法》和《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要求,既可以解决数字空间由于数据的虚拟性、易复制性、易重构性等特性所带来的主体识别、数据确权授权、行为抗抵赖和隐私保护等难题,也可以在物理空间解决传统离线证件难以有效挂失的缺陷,具备便捷、安全、唯一、规范和跨域的特点。eID具有在线身份认证、签名验签和线下身份认证等功能,能够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准确识别自然人主体身份,可以运用在网上签约授权、交易支付、航旅服务、酒店住宿等多种场景。以在线身份认证场景为例,eID是以国产密码技术为基础的身份认证技术,在保证唯一识别性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公民身份明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公民开通eID后,使用网上服务可无需填写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个人身份信息,以“零知识证明”实现在线注册、认证和登录。公民还可以对eID进行有效的挂失和注销,防止身份盗用和冒用,为有强身份认证需求的网络服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而线下身份认证功能则是“eID电子证照”,其与eID同时开通,eID电子证照信息加密存储于安全芯片内并且与eID一对一绑定保持唯一性,使用时需经用户授权(输入PIN码或打开指纹锁)。用户一旦在另一个eID载体上重新开通eID,原载体上的eID电子证照随eID自动注销。公民在线下主动授权出示eID电子证照可供验证方离线查验身份信息。“eID电子证照”云端版是与APP绑定并且eID电子证照信息仅存储于特定专用网络,供线下查验身份信息,目前仅支持航旅纵横APP在机场内网环境的安检场景使用。2014年12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牵头负责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0“网络电子身份标识读写机具安全技术要求”、“网络电子身份标识载体安全技术要求”、“网络电子身份标识验证服务协议规范”等国标的制定。2016年12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参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网络身份管理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自2014年正式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实施框架起,公安部第三研究所陆续与各类eID登记/发行机构、eID运营/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推进eID的产业化进程,现已在金融IC卡、SIM贴膜卡、智能手机上加载eID,累计发行eID载体数超过2亿。(2)居民身份网络可信凭证(CTID)根据中盾安信官网,“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平台)是为支撑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支持指导下,公安部领导下组织建设的“互联网+”重大工程基础保障类项目,为各行业提供权威、可信、安全、便捷的网络身份认证服务。早在2015年1月,中央网信办就立项了《网络可信身份管理和应用研究》,并开展CTID平台原型“两省两市”试点示范。自此,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公安部的直接领导下,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居民身份证网上应用研究,组织承建CTID平台,助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CTID平台根据沈昌祥院士提出的“三据四不”(三据:认证的根据、追溯的证据、执法的依据;四不:不危及个人实体身份隐私、不改变现有认证协议流程、不影响国家法定证件系统安全、不重建国家法定证件认证平台)的原则进行系统设计,坚持“安全可控和国产化”,采用高性能、高并发的系统架构,统筹兼顾系统的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海量身份证数据的分域存储和脱敏应用。目前,CTID平台已经形成面向全地域、全行业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其并发能力达到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