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韧:采访写作的时间线一刻不在手中我就心慌

刘韧 刘韧 2022-08-06

1、中文是童子功。没有捷径,只能苦练。

2、我一直强调新闻是体力活。刘韧最近采访读库老六8小时,录音整理12万字。为这8小时的采访,我至少做了24小时的准备。主角老六,会比我更累。

3、老六说:好的采访,是一场群殴。3个刘韧对3个老六。见招拆招,不知结果。经过即内容,未说出口的内容更多,意会更多。

4、无论采访还是写作,我都非常依赖时间线,时间线一刻不在手中,我就心慌。即便写说明文,谈经验,我也尽量造出一条时间线,以便勾画脉络。跳跃、穿插、多线程、回环,当然高级丰富,但我怕,我和读者一旦离开时间线索,就互相找不着了。

5、时间线采访补救办法:

a、分成两次采访,间隔三五天,想想怎样补充第一次采访;

b、每采访45分钟,休息15分钟,想想怎样补充前面讲述的不足;

c、讲述大事件前,休息一会,想想怎样讲述。

总之,需要不断地中断,慢下来,理性地想想,不能放任感性,驰骋口舌之快。

6、六哥说:编辑,是不署名的第二作者,刘韧说: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共同创作,记者,是处于主导位置的第二作者。写作中,引用的二手资料,是众多的第二作者。所以,作品是众人智慧的结晶。

7、十来岁时,伯父教会我使用显微镜化验(我自己化验出我是B型血)和冲洗照片,对我20岁放弃文学梦用心学计算机,起到了原始推动作用。只要可验证,我就不心慌。我最怕似是而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今天我的写作,也尽量格式化,拆细到容易验证的单元。

8、向大鸿Debug程序学习,今后,我改最后一稿,也全部打印出来,用手改。全部打印出来,能够始终看到文章全貌,容易产生全局感,避免只见当前忘记全局。

9、好文章,靠没写出来的、读者自动脑补部分取胜。类似中国画的留白。

10、只有坚持读最有价值的经典书籍,才能将读书坚持下去。收获/读书成本﹥1,读书才是理性的。垃圾阅读,会让人理智地不读书。

11、六哥严肃地说:茨威格是通俗作家。的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恋到不真实,但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与魔鬼作斗争》、《三大师》,还是帮助我认识了尼采、托尔斯泰,而且茨威格铺天盖地的铺陈方法,也让我记忆深刻。《人类群星璀璨时》特写方式,也容易模仿。

12、整理电影分类,很考验编辑能力,a、分类的辨识度和共识度统一;b、确定每部电影的主标签;c、各分类所辖电影个数平衡。

13、看导演音轨版,比上创作课,学到的多。

作者:刘韧
编辑:谷磊

刘韧写作通识

刘韧:煮知识  论英雄

刘韧:电影是小城市窗口

刘韧:编辑的价值

刘韧:和人物共同创作人物故事

刘韧:好记者到事实为止(2020修订版)

刘韧:怎么学习(2020修订版)

刘韧:初级写作者必读书单

刘韧:人物报道经验之他是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