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韧工作手册(2023年版)

刘韧 刘韧 2022-12-09

刘韧于2022年9月22日为云算科技做内部演讲。由谭缘整理成文,李欣欣编辑,朱芳文审定。

一、认知篇

01 干中学,重复做。“学”是为了“习”,学到的东西是为了下一次习的时候,做得更好。“习”,是最终实践的成果。人生只会遇见一次的事,没有必要学。只有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并且每一次都想做得更好的事情,才需要学。

教普通人有一个方法,首先教怎样看懂说明书,只要教会看说明书,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比如,我喜欢吃醉虾,现在很多饭店怕有传染病不卖醉虾了。我找到菜谱,告诉我家阿姨,按菜谱做醉虾,再不断给她反馈,加更多酒,咸味不够,加腐乳等等。结合这些反馈,阿姨下次再做,就好吃多了。我不做饭,但我知道怎样运用说明书。

02 学习从面对具体挑战开始。我学,是为了习,为了用到,而不是为了向别人吹牛。我决定看一本书前,会做非常多调研。 

我的读书都有直接的需求,比如我要写作,就看文学书;我要做生意,就看《企业的本质》;我要建团队,就看《第五项修炼》。最近,我在看《微积分的力量》,因为我要理解高科技和编程思维。

读更多书前,最好先搞清楚什么是科学。如果你搞不清楚中医为什么不是科学,就看《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就像写程序的,就看对写程序真正有用的书,而不要看办公室政治。中国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有一定道理。三国教怎么黑别人,水浒教该出手就出手,都是黑帮文化。

03 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意义。意义,是人建构出来的。我们多数都是普通人,天资一般,但不要因此看低自己,而放弃学习和努力。这就是人生,要不然怎么办呢?

有人问我,如果一只鸡,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飞,但它就是想学飞,这样它能飞起来吗?如果无论如何都飞不了,那它学习有意义吗?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尼采的回答是,鸡要变成“超鸡”就可以飞了。鸡的意义,本身是构建出来的,人也是一样。积极的虚无主义,积极地去探索,享受去飞的过程,最终能飞多高,只是结果,不是目的。

对主张消极虚无主义的叔本华来讲,反正都没意义,干嘛还去学呢?但尼采会讲:尽管飞不起来,还是要试试,在试的过程中,“你”就变成了一只有意义的“鸡”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首次出版在欧洲才卖了几本……尼采临死前,写了一本自传,里面却说,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看这本书?可他的前一本书,也才卖出几本啊!可尼采就敢这样自信。即便你是普通的一只“鸡”,只要不放弃努力,也已经飞过了自家墙头。

04 学会整理归纳。过去,我不喜欢整理文件,下载的电影随意摆放,找文件十分困难。有一天,终于痛下决心,严格执行文件分类。自此电影各归其类,朋友来我家,想看任何类型的电影都能一目了然,找电影效率翻番。

05 重要的事情要录音。人在接受声音信息时,会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自动抓重点,每个人抓的重点都不一样。只有亲自整理录音,才能抓住自己要的重点。

比如我做演讲,为了今后能讲得更好,我要录下来,回去再整理,挖掘提升的机会。我第一份工作在广播电台,电台用声音传递信息,哪怕当时录音机很罕见,每个记者都会配备一台。我也因此养成了整理录音的习惯。我在整理录音时发现,实际上,声音传递的速度,比大脑反应快,就像我现在讲的信息,反应快的人能听到70%,一般人就只能听到60%。原本我以为采访已经很集中精力了,但每次回听录音,我总能发现在现场时被忽略了,别人的弦外之意和真正的本意。我做记者时,录音一定亲自整理,我会花一天时间。一句话要听4遍左右的录音,叫“扒带”,需要反复倒放,用坏了很多录音机。

06 养成建档、留存、形成文字的习惯。凡事写文件,用录音,建档留存,找后帐。口头容易忘,无法积累提高。文字是高科技。记忆力不可靠,情感让记忆力更不可靠。

高考后,学钓鱼,纳闷那些逃脱的鱼,为何还会再来吃钩?有人告诉我,因为鱼的记忆太短,忘记了刚才的凶险。其实,人也一样,经常“好了伤疤忘了疼”。所以,书面记录很重要,文字会过滤个人记忆的误差,永远客观保留事实。我特别容易原谅别人,后来我学会了加备注,当这个人再给我发信息,一看备注,我就不理他了。

07 尽可能用模板,结构化表达。一件事,从无到有,非常困难,但若在一定基础上修改,不仅简单,内容质量也会提升很多。

我今天的简历,是我几十年前简历的迭代。假如现在让我写简历,我一定是在“改”简历,而不是“重头写”。每次发简历,都是我根据新需求加以定制,但不会重头写起。


二、原则篇

08 注意力很贵,好友之间,更不要彼此浪费。一件事情,尽量用一个文件、一段文字、一次讲完。多次引人注意,浪费别人注意力,必遭嫌弃。

有件事我印象很深,有一年,一位晚辈在家族群发言,将一段话能说清楚的内容,分成了二三十条微信发送。微信响了二三十声,我儿子觉得被打扰了。

我性子急,但工作中有个习惯,一句话发送前,一定反复确认表达是否准确。发后再修改,容易惹人烦,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发错一句话,即便可以修改,也容易造成前后信息错乱。

09 工作就是处理异常。工作流程应该是自动化的,只有在流程运转出错时,才需要我们工作。

很早以前,自动化的纺织机,一般不会出错,一名纺织工就能管很多纺织机,纺织工只在纺织机出错后,做重新接上线头之类的修复工作。今天的工作其实也是这样。

10 汇报异常,拆细描述具体问题。有坏消息优先共享。简单直接地传递信息,不夸张。别笼统地抱怨。保持通畅准确的信息系统,才能保证1+1>2,才能互为云助理,时时相互助力。

我在《计算机世界》兼任采访部主任时,管理4名机动记者。我很少直接管他们,我先帮他们把所有的流程弄好,他们出去跑新闻,在出错或不会做时,才找我,我来解决。一年后,四个人全都出了书。可见,汇报工作时,应该用70%的时间来汇报异常。

笼统的、缺乏场景的描述困境,别人很难提供帮助,比如“我挣不到钱”,没有人能替你解答这个问题。在汇报时,把坏消息拆细,一个问题细拆成三个具体的问题。比如遇到电脑死机,具体描述死机的细节,是直接蓝屏?还是启动5秒后死机?或者根本无法开机?这样,同事才能帮你找到原因,问题才能具体得到解决。

11 不掩盖错误,尽早改正。坦然接受犯错导致的损失,宽容失败,不找借口;积极面对困难,努力去做,不怕错,向错误学习;认错才能改错,才能进步,认错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主动不停地修正错误,以期错误更少,更有效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大学生应该尽早实习,这样才能知道未来的工作究竟需要现在学什么。不要,从研究生读到了博士,最后发现找不到工作。错误的信息,越早了解越好。很多人明明不舒服,却不愿意看医生,我为改掉这个毛病,通过各种渠道结交各路医生朋友,然后,有事没事问医生,以便尽早医治。人的健康和PMI指数有点类似,一旦过了荣枯平衡点,就是本质区别,虽然数字上仍然只是细微差别。

联想创办初期,公司犹豫发展道路选“技工贸”还是“贸工技”?开始,联想选“技工贸”,联想请倪光南加盟意也在此,公司名也叫计算所新技术公司。后来改成“贸工技”,与柳传志问倪光南的一个问题有关。柳传志问,能否保证研发的产品当年成功吗?倪光南答,不能;柳传志追问,那能保证第二年成功吗?倪光南答:不能;柳传志接着问,那能保证多久成功?倪光南答:我不能保证可以做出来。柳传志崩溃了,觉得研发太冒险,生意不能这样做,还是去干“搬箱子”的事好,至少保证有收入。我想表达的是,作为高科技公司,困难是前进的契机,克服困难才能前进。

成功之路,绝不可能,通过被指明了方向来实现。如果指明方向管用,我们早就成宇宙第一了。马克思写《哲学的贫困》讽刺哲学家的抽象没用,波普尔写《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嘲讽马克思。这本书太好了,如果只能看一本书,就看《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看完这本书,我的世界观都变了。此前,我一直觉得马克思说的不对,但不知怎么反驳,波普尔用“我们都会笑话事后诸葛亮,那为什么不笑话事前诸葛亮呢?”这一句就反驳了。他说事前诸葛亮的可笑在于,共产主义还没到来,有关未来社会的预测却已出现了。社会形态,是由社会知识和技术决定的,现在都不知道未来技术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怎么可能能做出预测呢?

写程序也同理,知道了错误,改正就好了。最难的是,找不到错误,或者错误飘忽不定,不知从何改起。

12 谁说的对,就按谁的办。只有一个对事的标准。只对事,不对人。一定要有对错,很多事不一定领导说的对。谁说的,可验证,就试谁的。

我所学到的写作知识,其中很多来自不如我的人。当年,我编阜阳新闻,我向通讯员作者学习,改他们的稿,会突然明白了其中写作的妙处,立马改回作者的妙笔。

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强,不可能每一个点都强。认为领导说的都对,按照领导说的做,是自己不承担责任的表现。生活中,为什么会啃老?因为大学专业是父母选的,读研究生的决定也是父母做的,这些决策都来自父母,那自然要父母养了。家长若聪明,就会把选择专业的责任落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

13 不要让人情世故影响你的判断。没权威,不讲面子。不能给任何人面子,因为面子太贵。

特别是做领导的,不能害怕手下提出反对意见。辩证法能颠倒对错,但我认为对错应该非常严苛,不可能有“既能”“又能”。算数3+3,既等于6,又不等于6,这怎么可能?可是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常见。所以,一定要树立让人说话的规矩,让人讲出对与错的意见,如果互相不能说服,就投票表决。

14 合作前,先讲清楚利益分配。股份化,记录备忘,公示,防反悔。有了收益,尽快分配收益,钱积累得越多,支付对方的意愿就会越低。

领导一定不能和手下抢功。让手下成功,是领导的责任,这才是领导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理论上讲,具体的任务都是手下执行。正视手下的功劳,手下才会更加努力。

这个道理,2001年时我没想通。当时我觉得自己是超级记者,甚至可以一人办一本杂志。《知识经济》我一人写一半,一个月写了40多页,最后杂志没成功。那时我已经是总编了,总编再厉害,写一半篇幅也不行,必须要让手下的人都厉害,帮助他们成功。领导不能和手下干同样的活,不能跟他们去比谁写得好。很多领导,汇报工作时连手下的名字都忘写了。

上下级关系比亲人还亲。在公司,领导是员工最好的老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上、下级的利益高度一致,上级必须帮助下级成功。我原来带记者时,“句号”、“逗号”以及“的”和“了”的用法,是站在记者的身后,帮他们一一理顺,传递我的经验。我在广播电台工作过,广播电台表述日期,不能用“日”必须用“号”,因为“日”是闭口音,念出来也不好听。类似这样的知识,可能有几百上千处,师傅教了就会,不教肯定不会。

师徒关系比亲人还亲。我过年、中秋节从来不给人送礼,但教师节必给老师发红包。没有老师教,很多事我会一直不明白。我至今和我高中英语老师保持联系。他是我高中班主任,没有他我英语不会好。多年后,他才告诉我,当初为什么给我补课。当年,上学路上,要经过一个叫小迂首的上坡。我老师的母亲是卖水的,有一次,他母亲拉了一车水,上坡有些吃力。我刚好走在他母亲后面,我看见老太太上坡吃力,就顺手推了一下。而老师又正好走在我后面,我老师正好看见。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拉水的老太太是老师的母亲,也不知道老师正走在我身后。他认为我心肠不错。原本英语是我所有科目中最差的,但高考时,英语是我所有科目中分数最高的。足见老师的重要性。教学中,相比学,教更重要。有一个好老师,傻瓜都能学会。老师不好,怎么都学不会。

高考完填志愿,我父亲看见安徽大学有个行政管理专业,觉得这个专业出来可以当官,就让我填了。他是水电工程包工头,也不懂。我老师为此特意来我家,问我怎么填这个专业?“你文章写得好,读中文系。”虽然我高考语文不及格。但老师认为,我有写作天赋,他懒得向我吐槽当时的语文教学。我老师拿了一个新的志愿表来,在我家堂屋的桌子上,一笔一划地帮我重新填写了志愿。我现在和我的徒弟们,关系也都挺好。

15 立即执行,件件有着落。讨论时,畅所欲言,不统一思想、价值观和方法论。不预设立场。但讨论完,要立即办,执行时,不断反馈结果,以便大家一起及时发现错误,修正错误。议定后,若不办,立即告之。特别是多人协作,绝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别人托我一件事,我一旦答应,就立即办,并且及时汇报阶段性成果,发现问题就告知,以便立刻调整。

这方面,日本人非常严谨。朋友去日本,递名片时,随口说了句“今后常联系”。谁知,活动结束后,接到名片的日本人追上来,把名片递还给我朋友。他觉得做不到常联系,怕我朋友产生误会,空有期待。在中国,“今后常联系”仅仅是一句客套话而已,但在日本,讲了常联系,就一定要常联系。一旦认为做不到,立即告知。

就像程序员在程序开发时,要么说明这个功能不能做,或者说明需要修改才能做,再不然讲明需要延期多久才能做,万万不能答应了,然后没下文。大家可能都遇到过,一件事情,交给谁办了,答应的好,然后没下文了。若长此以往,说话等于放屁。

16 守时是一种美德。定闹钟,定倒计时,宁愿提前,自己浪费一刻钟,也不迟到。做计划,充分利用时间。

今天为了不迟到,我特意提前15分钟到场。我做过上千次采访,唯一迟到,是2001年,采访IBM的董事长周伟焜,IBM办公室当时在丽都饭店,我住西边。路上会堵车,这我预料到了,却没料到,丽都饭店电梯要排半小时队。结果迟到了15分钟,本来可以提前15分钟的。

我要求自己不迟到,连参加饭局,都会比主人先到。在我看来,迟到是默认自己时间比别人时间更宝贵,是傲慢的表现。如果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看不起人。与人约定时间,就是签订契约,若没履行,怎么能大大咧咧找借口呢?所以,千万要守时。

人很难管住自己,但可以借助工具。定个闹钟,留足时间,提前出发,怎么可能迟到呢?


三、协作篇

17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搭建共识。一起工作的基础,是对彼此能力的认可,继续一起工作的基础,是能力的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基础,就是共同学习,共同学习的基础,是看过同样的书。

年轻时,男女谈恋爱,双方世界观趋同,差距不大。后来,世界观逐渐拉大,对话成了鸡同鸭讲,我讲,你听不懂。你讲,我不感兴趣,甚至闹离婚,双方自然而然走不下去了。工作也一样,同事间如果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无法一起工作。

我为了和别人搭建共识,会处心积虑向其推荐读书。听什么歌,观什么电影,看什么书,能在一定程度了解一个人。

有人说,金庸的书是文学。我说,那是娱乐。文学是“真、善、美”,首先是要“真”,就是情感真实。而在金庸的小说里,类似“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的秘籍是假的,小说里的人物寻得秘籍,一夜之间就能武功猛增……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可能吗?生活中,漂亮的富家女黄蓉会爱上傻小子郭靖吗?金庸看多了,人会追求走捷径,工作生活“走捷径”会害死自己。

18 礼物,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润滑剂。互相送礼物,增进感情。不知道买什么,就买吃的。

英国人做客,会送主人红酒、鲜花和小卡片,回家后,会写感谢信。在新加坡,朋友们来家,常带些做好的熟食,大家一起吃。

2000年,我听说谷歌在办公室给员工备吃的。当时不太理解,后来才知道,“在一起吃”这个行为,有助于消除紧张和敌意,人更容易感到温暖和轻松,更愿意敞开心扉,是社交中增进感情的好方式之一。脸书新加坡总部,午餐,公司会请高级厨师做六种风格的菜,每一道菜都做的极好,甚至比五星级酒店的饭菜都好吃。他们的员工告诉我,根本不想回家,就想在公司吃饭。

19 坦诚,不装懂,打破沙锅问到底。想当然半天,不如简单试一下。要学会积攒各种低成本测试方法,并勤快地去试。超大额跨国汇款,先汇1元,测试路径是否畅通。没有招,没有策略库,一筹莫展。

有句古话,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多人对“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理解,是典型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句话常被人解释为“学习好了就去当官”,若照此解释,下一句“仕而优则学”只能解释为“当官当好了就去学习”!这显然说不通。这里的“优”,不是“优秀”,而是“空闲”的意思。很多人不清楚,却到处教人解释这句话。

《水浒传》是中国版的黑帮小说,讲的是厚黑学,没有道德底线。梁山人为了拉扈三娘入伙,杀光了她全家,把原本是千金小姐,花容月貌的扈三娘指婚丑陋的王英。直到今天,《水浒传》常被解释为“侠义”。

在群里,遇到信口雌黄国学的人,我会问他们,论语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解释为“复习”。其实,繁体字中,“习”的写法是“習”,下面一个“白”,上面一个“羽”,指的是“雏鸟学飞”。意思是,雏鸟利用老鸟教的技巧,终于飞起来了。因此,“习”的本意是指老师手把手把心得教给你,让你学会了,有了收获和进步,绝不是指反复“复习”和“练习”的意思。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就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该保持沉默。”别不懂装懂。

20   善待帮助你的人。一个人能否成功,要看有没有人愿意帮你。有多大成功,要看有多少人愿意帮你。

别人发现你出错了,提醒你,这些都是你所能得到的“举手之劳”的帮助,你知道了,能改掉,你容易成长。

如何做一个有很多人愿意帮你的人呢?

首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次收到礼物,我一定会表示感谢。

其次,得到帮助,一定要反馈。很多帮助不一定非得要你用物质来交换,可能仅仅是你要领情。我会记录所有受到的帮助,并广而告之。我写书时,会把帮助我的人都列举出来,这样做成本不高,但被提到的人会感动。

你们可以回忆一下,有多少人帮过你?如果脱口说出的人数越多,说明你离成功越近。要是发现世界上,愿意帮你的人只有父母,那就要反思了。(完)

刘韧商业写作通识


刘韧:煮知识  论英雄

刘韧:电影是小城市窗口

刘韧:编辑的价值

刘韧:和人物共同创作人物故事

刘韧:好记者到事实为止(2020修订版)

刘韧:怎么学习(2020修订版)

刘韧:初级写作者必读书单

刘韧:人物报道经验之他是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