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亲的承传| 击穿一技通万有

牟奎明 王育琨频道 2023-08-06

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智慧

当今是个中国式大话的时代(池莉 | 中国式大话与话术)。3月的一天跟牟奎明与用友何总聊天,听明哥讲了他的父亲,解放后一个备受折磨和羞辱的地主分子,却可以不怨天尤人,更无怨恨,接纳一切发生,依然干什么都不掉链子,凭功夫到家的手艺活,成为村里的工匠活宝。

从一个备受欺凌的地主分子,到人见人爱的工匠活宝,这需要跨越多少鸿沟,需要他怎样的隐忍、包容和意志力,接纳那些频繁降临他的“灭顶之灾”。同是山东烟台人,我知道那个年代地主分子所遭受的屈辱。我感觉,明哥的父亲,是个很值得挖掘的人物。他的精神,会照亮牟家,也会照亮世界。看看明哥父亲瘦削的身材,在家族唯一一张全家福照片中,他这个一家之长,却习惯性地退到了最后,他的夫人几乎看不到一个全脸。他的谦卑已经渗透到骨髓和潜意识中去了。

在大话弥天的时代,我们每一个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都来挖掘梳理一下这些前辈的智慧,都来“挖药挖根,听话听韵”,善莫大焉。

很快形成了共识。明哥可受苦了。3个月,一连写出几稿,都被我否了。好在他这是在给家族立传,给后代立精神,而且还跟他公司经营密切相关。也就坚持下来。五一还专门回老家去访谈。

明哥不仅仅是给家族立传,也是在给这片土地立精神。当人人都来参与这个系统工程,来梳理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智慧,来确立“身土不二”的智慧和精神(“身土不二”的企业家之信仰),这是多有意义的事呀!这些智慧,不会受大话时代的泡沫影响,可以直接走进00后、10后的心坎。

受新AI的发展所激励(英伟达之伟大不能被预测!),我现在正在根据我母亲的“老娘说”,重新梳理这片土地上长出来“地头力”理论。随着一个又一个关卡的不断跨越,我越来越对梳理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智慧和“集体潜意识”,有了无与伦比的喜爱。
每每跟企业家交流,看到他们被自己不经意的大白话、口头禅所打动的瞬间,就是我最幸福的瞬间。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处于说不清的“混沌态”,或许找到自己亲人和祖先的家传智慧,为土地立精神,为生民继绝学,也就点亮了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灯。

明哥打了个样,您动心了吗?

育琨手记

2023.6.14

前排右一为作者,第二排中间是爷爷奶奶,第二排左一是姑姑,右一是大哥。第三排右一是父亲,右二是母亲。一家之长父亲母亲的谦卑呀!

父亲:击穿一技通万有

牟奎明

挖药挖根,听话听韵”;“瓦匠活既是粗活,也是精细活,更是个良心活”,还是一技通万有的功夫。

SPIRE 

THE BEST

01

缘起

一次跟用友的何总聊天,他提到王育琨老师是一位具有管理思想的企业管理研究者,我刚好认识王老师,就这样约定在春分那天三人见面了。我们仨聊得比较投机。我能感觉到王老师话语的素朴中带着刚毅,简单的问题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当王老师问我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介绍说,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二十多年,服务了多少很牛的企业,并说自己现在创业为一些大型企业提供数据业务的管理咨询服务。

王老师说,这些都是社会的我,都是外在的。我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于是就本本分分地说,我是一位农民的儿子,父亲没有念过书,是个地主崽子。父亲依靠自己做啥都不掉链子,他经手的建筑都成了当地的文化遗产,借一身手艺改变家庭的命运。

王老师耐心听我讲了父亲的经历后,眼前一亮,说道:“奎明,你老爸是很通透的人,他的故事值得挖掘。在那个非人的时代,地主分子都要受到严酷地羞辱打压,他可以放下所有怨气,简单纯粹,击穿一技通万有,这是时代最宝贵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是当下非常稀缺的。”

此时,我意识到王老师所说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张力,是一种以生命撞醒生命,以生命激发生命,以生命开启生命的力量。因为,我小时候从父亲身上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张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化解一切难题。就在这一刹那,穿越时空,父亲的生命、王老师的念头以及我自己的感受三者共振了。那天交流以后,父亲生前的一幕幕画面活脱脱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爷爷的三叔,梳理了家传“坦正仁恕”


02

家传“坦正仁恕”

据家谱记载,从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一世敬祖到任栖霞主簿并代县令,距今已653年。明末牟氏家族第七世时俊公提出家训:“延明师,课诸子”。在此基础上,我烈祖父十六世湘云公立“天盛堂”,期望子孙后代永远依照天心做人。我祖父在家书中写道:

“天即天心,天心永远是慈爱的,天育万物,不偏不倚。盛即繁荣、广行长久”。

我天祖父十七世朝恩公为践行“天盛”之法,亲订“坦正恕”家规,嘱咐后人遵照执行。

我高祖父十八世接仙公38岁去世,留下12岁女儿,8岁长子,4岁次子(我曾祖父牟兰芳),100天三子,我高祖母林老夫人开始守寡,一人拉扯四个孩子,坚守“坦正恕”家规,身体力行践行“天盛”之法,小心翼翼走在战乱之后老百姓艰难生存的道路上,亲身经历勒紧腰带过日子的滋味。林老夫人向后代口传“坦正恕”家规,在去世之前,还对我祖母当面教诲:

“勒紧腰,跺跺脚,坚持君子之风”。

1939年5月,日军侵占栖霞,1942年7月,日军为控制栖霞、海阳、莱阳边境地区,在栖霞蛇窝泊修建碉堡,1944年12月15日,沦陷五年的栖霞城和栖霞全境获得解放。在那样一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我父亲牟国通1941年出生在山东省栖霞农村的一个书香门第。我父亲6岁时成为地主后代,地主身份持续了32年,1979年38岁才摘帽。我父亲50岁去世,32年时间占据了他全部生命的64%。

32年呀,32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粒尘埃,不留任何痕迹;是历史长河的一道闪电,照亮漆黑一片的长空;是历史长河的一缕清风,引领追风少年奔向远方。

1945年,栖霞刚解放第二年,我父亲4岁,我祖父去了台湾,剩下我祖母带着四岁的父亲、两岁的二叔还有三个月大的三叔,依靠种地艰难度日,上面伺候我高祖母等老人,下面拉扯三个儿子。那时候上山干活,我祖母手里领着我父亲,扁担两头各挂一个粪篓子,我二叔和三叔坐在里面。残酷的现实,硬生生把柔弱的女子,历练成坚强的“女汉子”。

我祖母牢记林老夫人的家规教诲,用心领悟,用身实践,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又把“勒紧腰,跺跺脚”的功夫言传身教传授给我父亲。

林老夫人在世时乐善好施,在乡里乡亲中赢得很好口碑,大家都说天盛家是仁义之家。后来我爷爷把“坦正恕”的家规修订为“坦正仁恕”以传后人,并嘱托栖霞书法家林书华写对联:

“坦正传家远,仁恕继世长”。

03

“勒紧腰,跺跺脚”的父亲

我父亲十几岁加入了公社小车队,承接各种运输任务,说白了就是推小车的车夫。每位车夫需要力量和耐力都好才行。无论距离多远,都要能独自推动200斤以上的重物。那时候从蛇窝泊到海阳东村帮供销社推食盐,路是石头和泥土构成,坑坑洼洼,崎岖不平,一趟有60公里,每天要走一个来回。

我父亲舍不得穿鞋,就把鞋别在腰上,大冬天的脚丫踩在冰冷的冰面上,每天120公里用手推车运输200多斤食盐。小推车是木头做的,车架中间拱起一个“牛鼻子”,包住推车的独轮,两边可以放货物,推车的两个木把之间用一条绳子拴住,绳子套在人的脖子上,双手握住车把往前推。我父亲说当爬坡时,就“勒紧腰,跺跺脚”,双脚和地紧紧钉在一起,吃足劲往前推。我小时候赶过骡子拉的木头马车,我也用这种推车运送猪粪爬山种地,这推车简直就是改装过的马车,推车人的姿势就是模仿骡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骡子和人没有多大区别,功用都是搬运货物,人是小骡子,骡子是大的人。

就这样,我父亲运用祖传“勒紧腰,跺跺脚”的功夫,坚守“坦正仁恕”的家规,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人畜一体的日子什么时间是一个尽头,专心光脚跺着自己生活,信念坚定,走到哪里,力量就穿透哪里。

我父亲的大脚跺得“惊天地”,刺骨的冰面无情地撕扯着父亲的脚皮。写到这里,或每次想起这个情景,我的心头情不自禁收紧一下,泪流满面。当时,我父亲没有想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曾想怎样为国家争光。

作为一位被时代车轮无情碾压的庶民,每天都在想怎样让自己的家存续下来。我不知道父亲推车时心里具体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想到的不是偷奸耍滑少推点货,更不是把车丢下,放弃这个差事,因为父亲根本没有放弃的权力!在那个年代,一个地主崽子岂敢把公家的任务扔下不管,不是自己被乱棍打死就是家人被乱棍打死。当一个人连放弃痛苦的权力都没有的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念头,头拱地,负重前行,完成任务。

或许是这种别无选择感动了上天,我父亲赤脚推车的同时,天心的力量也在不断穿过他的内心,他身上的刚强又增添了几份,凭借上天赋予的力量,他一次次完成了公家的推送任务。王阳明所说“越是困难时,越是修心时”,父亲袒露脚板一步一步感受着冰面的温度,握紧推车一点一点感受着测量200斤的重量滋味,他的身体也在接受着千锤百炼,他的内心也在一次次接受着上天的洗涤。

我父亲的大脚跺得“泣鬼神”,令那些整人的力量闻风丧胆,邪恶的力量可以撕裂爸爸的腿肚子。感谢苍天有眼,留住我父亲建造河崖等大桥、建造长春湖等水库,恩泽父老乡亲和子孙后代,正如我祖父所说“正则无不可去”,只要走正道没有什么不可达到的,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攻克的呢。

不怕任何困难,积极乐观直面所遭遇的一切,这是我父亲生命的底色。

我父亲年轻时,跟奶奶和两个弟弟讲:

“有任何运动都让我去挨斗,坏事都是我干的,豁出我一个人保住全家。天塌下来我顶着!”

委屈、泪水、血水连同经历的人和事混合在一起炼成身心成长的丹药,一点一点吞到肚子里,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的服用,用现在的话说,逆商在一点点增加。所遭受的欺辱都化作对家庭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和担当,变成两股力量,一股用于化解欺辱,使自己保持清洁和纯粹,一股化作创造,增加活下去的本领。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家庭格外团结。

虽然我父亲因为是地主的后代,没有读书,成为书香门第里的一名文盲。感恩祖上留下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并没有害怕不识字带来的困难,相反,因为不识字,他学会了以天地为师,从社会学堂中参悟无字天书的学问。

当写到这里,林老夫人、我曾祖父、我祖父母和我父亲四代人的力量依托“勒紧腰,跺跺脚”的功夫,在“坦正仁恕”熏陶下,全部汇集到我的内心,仿佛是父亲击穿一技接通万有的功夫在传递给我。

这就是以生命撞醒生命,以生命激发生命,以生命开启生命的生命张力。我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生命张力,来自家庭文化和社会环境,绵绵若尘,用之不勤。家是小组织,公司是更大家,国是千万家,家庭风气、公司文化、民族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皆同心同理。我研究明白我父亲,研究明白我的家,也就明白了我是谁,自然就明白我将通往哪里。

正如《诗经》所言“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就是《周易》所讲“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功夫。妙哉,妙哉!

父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我。我父亲去世那年,我14岁,我在写给爷爷的信中说:“爸爸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享受属于他自己的快乐”。那是我真真切切地思考生死这个严肃的问题。

或许是我父亲经历过在公社推小车的日子,逐渐明白单纯依靠体力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必须掌握一门手艺,用手艺做出精品,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获得尊重。

04

延续明师的求学精神

父亲特别好学肯钻研。遇到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我父亲经常说“跟着龙能上天,跟着熊只能钻湾”。

父亲的这句口头禅跟明末牟氏第七世时俊公提出的“延明师,课诸子”的家训是一脉相承的。时俊公提出的家训是文字记载牟氏家训最早的内容。我父亲开始意识到需要学手艺时,从瓦匠活开始干起,先开始干小工,主要做搬砖、和水泥等杂活。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带父亲的师父不允许当着别人的面叫师父,也不能当着别人的面问问题,只能在干活中自己琢磨。对于一个追求高质量的手艺的人,在干活时,遇到问题,不能向师父请教切磋,只能装作哑巴,心里自己琢磨,不断试错和调整,这心里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父亲当时从莱阳和栖霞两个县城里找到手艺最精湛的瓦匠朱神刚,拜为师父。正如朱师父的名字一样,看来这位师父有神力吧。我父亲拜手艺精湛的瓦匠为师,就是“跟着龙能上天”,就是“延明师”,通过修建的精品房屋、大桥等作品承载自己的生命,延续师父的生命,也是延续手艺人鼻祖鲁班的生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对成功人士的豪言壮语无感,而我却在意去发掘他们至隐至微处的心跳。那个心跳频率,是与众生相连接的。“见众生,见佛陀”。

05

“挖药挖根,听话听韵”

我父亲经常说:“挖药挖根,听话听韵”。这跟马斯克所追求的“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意思。然而,父亲并不懂什么第一性原理,他只知道做事情要抓住根本,不能做表面文章。我静下心仔细想想这个口头禅的含义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本质原因着手,并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获取相关信息和线索。遇到任何问题、看到任何现象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更不能碍于面子不挖根本。在生活和工作中,秉持这种精神,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了解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清事物本末,也就能贴近万物,生出自然而然的无穷力量,也就能一技接通万有。

垒扬水站大坝的根在于勾股定理。我父亲参与修建扬水站垒大坝时,公社里的技术员让坡度和高度的比例为5:4,我父亲回家问我哥这是什么道理?我哥说三角形最稳定,按照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为五的比例,就会垒成一个个三角形,这样挡水最稳定。我父亲说这个勾股定理就是垒扬水站大坝的根。按照勾股定理的比例垒扬水站,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大中午的烈日当头照,其他人早垒完回家了,我父亲要一边垒,一边平尺丈量找平,确保垒出的斜面在一个平面上,这要比别人多下一倍的功夫,多留几倍的汗水。五一我回家时,听邻居讲整个扬水站的四边,只有我父亲垒的北边一直结结实实的存在着,至今已40多年了,其他三面都被翻修了。

给伙计登记工分的根本在于计算。我父亲当掌尺时,每天要记伙计们出工情况,还要定期结算劳务费,对于没有上过学的他来说,计算起来非常麻烦,很是吃力。大概在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我父亲曾经随口说了一句,“要是有个电脑多好,人脑算账太费劲了,未来肯定会有电脑”。非常巧合,我和哥哥大学都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也从事的计算机相关工作。我相信父亲如果现在活着,知道两个儿子都学计算机,肯定会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终于可以轻松算账啦。

我父亲不经意中说出的一句话播下一粒种子,我1999年大学毕业在浪潮集团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后来逐渐走向会计信息化、企业数字化、企业智能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我很幸运,承蒙祖上积德,感谢国家政策好,顺应中国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公司开拓出面向大型企业的数据服务业务,不断积累大型国企数据服务案例和经验,自己创业的公司在三年疫情中神奇般活下来了。

不妨把这种“从人脑算工钱困难联想到电脑算账简单”的方法,叫做“挖本质生方案法”,这种方法直面现实,思考深入,随心而发,直击本质,捕捉到真切痛点,进一步想到电脑替换人脑的解决方案,这种从生命发出来的方案,为后人生发出一份工作,一个业务,甚至一番事业。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对今天的职场人士还是对今天的企业,都依然适用。

06

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良心

把事情做到极致是自己应该做的,不需要别人监督,这是君子的慎独功夫。如果把工作当成一份差事,那么自己就是被动的、机械的,没有什么创造力。我父亲也不懂什么慎独的道理,只把老百姓的土话当成信条,去指导自己做事。我父亲经常讲,做任何事情要对得起良心,昧良心的事情是伤天理的,干了昧良心的事迟早要遭报应的,坚决不能干。比方说干瓦匠活要对得起东家给的工钱,发现没有干好要自己主动提出整改,如果因为没有干好活让东家找着自己就被动了,也浪费了东家的材料和时间。干活除了要对得起东家,也要对得起我们手艺人的祖师爷鲁班,不能干“鲁孙活儿”,最好要干成鲁班干的效果,每干一个活干成精品,最差也要做到鲁班徒弟干的效果。

我父亲在手艺上,非常明确自己要干成什么样子,不能干成什么样子,对于不达标的成果坚决主动拆掉重建。但我父亲对别人的请求,有求必应,从不拒绝,无论对待什么人,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都会尽力帮助。我记得村里一位长辈,论辈分我父亲叫他大叔,我叫大爷爷,他家里的烟囱倒烟,炕不好烧,他到我家里请我父亲帮忙去他家看看怎么处理一下。我记得那位大爷爷跟我说:“小孙子,只有你爸爸能修理好我家的烟囱,我找了很多人去看了,都没不管用”。

那时候我父亲的肺病处于晚期,喘气非常困难,父亲拒绝乘那位大爷爷的摩托车,自己走路去。我父亲每走三五步路,就弯腰扶着膝盖喘半天气,咳嗽厉害了,我就帮他拍拍后背。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完这一里多路,到了那位大爷爷家帮看烟囱。

我父亲让人搬走灶台上的大铁锅,让人掏干净灶膛里的草木灰,灶膛底部和烟火入口处看的清清楚楚。我父亲又让人把炕上距离烟道最近的四块集块(麦秸和黄泥用水混合在一起的泥浆,装在一个长方形木架中,在太阳底下晒干,用于砌炕)搬开,这样就可以轻松看到火炕内部结构,尤其能清晰看到灶台、火炕和烟道三者的衔接处。我父亲发现烟道的入口处与烟道主体一样粗,说这样不利于空气交换,烟道入口处应该比烟道稍微宽一些。另外,灶膛底部内侧不能是平的,要比外侧稍高一点。就这样父亲一个结构,一个细节的打磨,直到符合他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修建完后点火进行调试,观察烟囱冒烟正常了才算结束。就这样父亲指挥着现场的瓦匠修理好了烟囱。这位大爷爷留我父亲在他家吃饭,我父亲没有答应,自己又像来时一样地走回家了。

我父亲一砖一瓦的亲手干,慢慢走向指导别人干。村里有人家盖房子,很多会请我父亲过去指导。我父亲那时身体不好,肺病严重,喘气费劲。有一次一个房主跟我父亲说:

“国通呀,我给你支了一张床,你累了就坐着、靠着、躺着,怎么舒服怎么来。只要你在现场指挥瓦匠干,我就放心。”

我父亲在晚年带着病痛,指导着别人干活,也不知道干活的人听进去多少,反正我父亲是一口气、一口气的努力说完了。我想他在施工现场更多是发挥着工匠精神符号的作用。

我父亲之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带病帮别人建好每一个烟囱,盖好每一栋房子,我想这就是他在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做对得起瓦匠职业的事情。

大桥的根本在于方圆结合。在修建蛇窝泊河崖大桥的时候,我父亲是掌尺的,相当于现在的项目经理,对工程进度、质量和预算负责。掌尺需要画出施工图,可是我父亲没有读书,不懂圆周率,不知道桥拱、桥高怎么计算。如何找到大桥的中心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父亲帮着蛇窝泊镇上一位读书人建了两个锅台,没有收钱。他给我爸爸讲了一下原理,按照圆周率3.1416来计算桥拱、桥高。就这样父亲成功地找到了每个桥洞的中心,把桥拱的圆和桥柱的方结合起来,把天心-良心-中心三者拉通。一个个桥洞连在一起就建成了蛇窝河崖大桥。2021年栖霞市文旅局发布了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崖大桥在名录中。

上图是修建河崖大桥蛇窝公社积极分子名单,前面第三排左边第二位是我父亲。

我家里被摘掉地主帽子的同一年,1979年7月1日,我父亲作为掌尺带队建造的河崖大桥竣工。我父亲成为“修建河崖大桥蛇窝公社积极分子”一员,照片中可以看出我父亲的脸上挂着笑容。感恩蛇窝公社照相留住这一历史时刻,让我可以记住父亲曾经建造的大桥,让后人可以追忆这份工匠精神。

07

击穿一技接通万有

我父亲为了能活下来,学了很多手艺,除了干瓦匠,还干编匠和糊匠,但无论做什么他的要求都特别特别高,跟着他干活的人都“怕”他了。因为跟着我父亲干活要比别人格外费功夫。大多人的目标很现实,就是挣工分养家糊口。而我父亲的目标是既要挣工分养家糊口,又要干出好作品。

听我哥说,他跟着我父亲到地里挖苹果坑,种苹果树。果树技术员要求挖1.0米见方的树坑,可是我父亲要求挖1.2-1.5米见方,每个树坑要多挖20-50%,几亩地下来的工作量就太大了,我哥当时不理解,很不情愿干。后来看到苹果丰产,我哥才理解我父亲的良苦用心。

拿垒墙来说,按照我父亲的标准,他要求砖头砌到墙拐角时必须是一整块的,砖头不能有任何加工,这样砌出来的墙是一体的,不仅美观而且结实。有一次带着伙计给用户盖房子,一个伙计砌了一上午墙,当我父亲发现有的拐角处的砖头用瓦刀砍过,不是整块的,爸爸要求拆了重砌。伙计说:“这样挺好呀,用平尺平一下也是平的,为什么要返工?”爸爸回答也很简单:“没有为什么。用整块砖头砌墙这就是标准,就得遵守。”就这样,伙计干了一上午的墙就拆了重砌,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手臂自由开合磨平墙。抹墙的活儿看似简单,实际需要功夫。以白石灰墙为例,砌完墙后,趁着墙体渗水,上第一遍砂灰,这样砂灰跟墙体才能粘合牢固。如果等墙体干了再上砂灰,干了后容易墙体容易脱落。上砂灰时,要把手臂打开,心中想着平整,手臂自由开合才能把墙抹平。如果感觉手臂别扭,抹出来的墙很容易高低不平。砂灰完成后,要用砂板把墙面挂一下,避免验收时发现墙不平再返工。最后再上石灰和麻绒混合好的石灰浆,抹平后,可用吊线锥从侧面量平,确保表面平整,墙面稍微干一下后,再用平尺量一下,最后一次量测确保墙面平整。

我父亲说瓦匠活既是粗活,也是细活,更是个良心活。粗活是看起来是体力活,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细活是说在尺寸和数据上要非常精准,必须有严格的数据标准支撑。就拿设计间口(即,每间房子盖多大)来说吧,墙有厚薄,间有大小,以什么为基准呢?首先要整体看一下,用尺子丈量,找到整个房子的中心,接下来围绕着这个中心再拉线、画线。尽管有拉线,但在垒墙时,也不能依赖眼瞅线,心中要始终记着中心的位置,知道当下砌的墙在中心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要心中有尺。我理解了父亲:

“瓦匠活既是粗活,也是精细活,更是个良心活”。我想父亲在说“天心-良心-中心”三心合一的功夫,这就是一技通万有的功夫。

盖出来的房子也是活脱脱的生命,不是冷冰冰的,要有利于聚人气。很多人愿意找我父亲干瓦匠活,说他懂风水。我父亲从来就不用罗盘什么的测量,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注意对左邻右舍的影响,盖的房子不能影响和睦。就拿农村盖房子水沟建在哪个位置来说吧?我们学地理都知道,水是从北往南流、从西往东流,所以,房子里水池要在北边、西边或西北边,水沟要引导水往南往东流,顺应自然的这个规律,这样的房子才吉利。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他们家盖房子时,院子里没有预留水沟,直接在房屋西院墙上凿了个洞,从洞里往外排水,可是西院墙外面是走路的大街,距离这个洞不到10米处是一口水井,直到现在村里人还吃这个井里的水。房屋西院强排水的这户人家,对于他家排出的脏水满大街淌,甚至能渗到井里,全然不顾。最近几年,听说盖房子这人的儿子,开三轮车出车祸了,没有人主动送医院,耽误抢救,去世了。

08

“击穿一技通万有”

的精神与现代企业相通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该如何应用挖本质生方案法呢?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前些日子网上有争议的孔乙己该不该脱长衫现象。

一种观点说,孔乙己应该脱掉长衫,放下学历,放下面子,可以去干一些送外卖之类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在经济增长困难的当下先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以后再看机会更换。另一种观点说,孔乙己不应该脱掉长衫,父母和国家花费大量资源,经过四年本科甚至再加上2-3年研究生时间,培养一个大学生投资很大,不应该去干劳动密集型工作,应该干知识密集型工作。

其实,学历不是人生的“敲门砖”、“高台”和“长衫”,“面子是给狗吃的”!学历不过是梦幻泡影,从来就不是绽放生命的路径,更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智慧才是一切。

孔乙己长衫现象背后的根本问题是:对于读了很多书的大学生毕业生,在经济增长缓慢,就业岗位少的当下,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安身立命?所以,长衫和学历都是表面现象,经济增长缓慢就业岗位少是客观事实。

在找工作这个场景下,求职者要先回答四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用户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把四个问题的答案分别看做一个集合,四个集合交合处的职业,就是自己当下应该去做的事情。直面现实,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体现生命张力,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从本质思考,生发出方案,自己就笃定,就能找到立身之地,就不会塌陷到舆论的漩涡中。如果求职者的思路是:我学了什么专业,具有什么知识,我看看企业里有什么活儿可以干。这种思路是否定了自我生命力,把自己当成一个附属于企业的角色,是被动的,在经济不景气岗位少的局势下,当然很难找到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挖本质生方案的方法同样适用。企业当下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国际局势变化莫测,经济增长缓慢,投资乏力,供应过剩,消费紧缩等背景下,面临这样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该做什么?还是先回答四个基本问题:我公司是谁?我公司能做什么?我公司想做什么?用户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企业的掌舵者,可结合公司发展阶段、战略意图、所在行业、客户特点和需求等方面,为企业探索方向。无论最后发现的路径是什么,最终结果一定是高效解决了客户问题,这样的产品或服务才能活下来。

作者:牟奎明

09

小结

通过我父亲干活可以看出,无论是修烟囱、抹墙、修下水道、垒水库大坝,还是修建桥梁,都要想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要心存高标准,自觉地去执行这个标准,找到作品的中心,排除一切杂念,用智慧和劳动,从一个个细节中创造出大美绝活,哪怕是一个小小技艺都可以接通万有,接受到宇宙的力量。


阅读精选:

李嘉诚蜕变为领袖的转折点
任正非的“美国梦”醒了?
乔布斯:创造伟大的产品
稻盛和夫:把坚实的哲学血肉化
地头力26| 英伟达之伟大不能被预测!
地头力25| 当下如此困难民企该咋办?
地头力24| 易中天老师这一回错了!
地头力23|“身土不二”的企业家之信仰
地头力22| 将“敬天爱人”贯通成功方程式
地头力21| 承传人曹晖站起来了!
地头力20| 马斯克任正非等的绝对信仰
地头力19| 祥儿撞醒了我“一刻者”的意识
地头力18| 沈南鹏:做强做多中国
地头力17:我是问题的终结者
地头力16:任正非一棒敲出一个绝对信仰
地头力15:ChatGPT:答案永远在现场!
地头力14:稻盛和夫如何读懂“敬天爱人”
地头力13:经营巨子们的恻隐之心
地头力12:李强——答案永远在现场
地头力11:一刻者稻盛和夫:“一技通,万技通”
地头力10:稻盛和夫——跳出成功者炼狱
地头力9:稻盛和夫如何“击穿一个点”,塑造公司的集体潜意识?
地头力8:头拱地击穿一个点接通万有
地头力7:直觉力:当下原力觉醒
地头力6:罗红|此心如野马 奔向少年时
地头力5:孙宏斌:从来就没有死局!
地头力4:如何拨拉“变化之轮”
地头力3:如何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地头力2:庖丁解牛说尽了庄子哲学
地头力1:充盈组织末梢的创造力
任正非是稻盛和夫的知音
2022 打磨深度思考力
2022:向正在发生的未来学习
稻盛和夫:答案永远在现场
传达心灵|声音比文字更好
王育琨:大美绝活是一种信仰
林可济:人的伟大与尊严在于思想!
—— End ——
大美绝活是一种信仰
如何让我还没有存在的天赋潜能,真正存在的时候,真正的富足和丰盛才会出现。深入把握这片土地上中国人的痛点开始。拿出解决这些痛点的大美绝活,给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才能发现真实的自己。“接近美,接近神”。“大美绝活是一种信仰”!与众不同的绝活或好产品,造福消费者的宽度、广度、深度和敏感度,决定了“与众不同的绝活”之“大美”的程度,也决定了个人和企业的未来。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消费者的每一笔购买,是对企业的投票,决定了企业的前程。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